第A04版:副刊

品读课植园

从传统的追求衣食无忧、“耕读传家”到倡导融汇中西、“知行合一”,便是课植园营造的创意与创新。它融汇中西文化,既有中国园林之传统风骨,又有近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特征。课植园,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的西井街,蕴含着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因园主姓马,当地俗称马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园林式的私家花园。

园主马文卿在营造课植园时,遍访江南古典园林,并融化自己的审美情趣,规划了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耕植区四大部分。建有迎贵厅、宴会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狮亭、司鼓亭、碑廊等各类建筑二百余间。课植园内假山、九曲桥、课植桥、荷花池、稻香村等星罗棋布、疏密有度、点缀其间。

马文卿虽是儒商,但他念念不忘商而优则仕,所以,在造园过程中,曾捐款买官,得“从六品”的“水货虚衔”。有了道台的虚职,马文卿的官欲膨胀了,他让课植园坐西面东,寓意为紫气东来,园的正墙门面对井亭港,建造了船舫和数米高的照壁。然而,朝廷规定照壁的建造,只能是正式通过科举及第的官员,才有资格拥有的。当时的县官责令其拆除,然而马文卿舍不得放弃这堵显示名门望族的照壁,来了个变通,做出了封门留墙的选择,情愿另开边门出入,留下了照壁。真是建了一堵壁,关了一扇门,可见人都是不能免俗的。马文卿的官本位思想,也体现在园内的许多建筑中,画梁上雕刻着无数官帽上的官刺,“飞云官帽太师椅”的摆设,都传递着他对官运和官权的渴望和崇拜。

这样一座课植园,马文卿不紧不慢,细细琢磨和把玩,先后建了15年。他博采众长,中西结合,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混搭”,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加上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创新设计,厅堂建材的海纳百川,天花板吊顶,石膏板上雕图案,地面上铺的是从德国进口的五彩花纹水泥地砖。廊柱下不用常见的圆形,却用方型,栏板则是丰富的几何图案,窗户用的是欧洲进口的彩色凸花玻璃,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园中的制高点是一座高五层的标志性建筑——望月楼,登高远眺,不仅可以赏月,更可以饱览淀山湖、大淀湖和漕港河的胜景。马氏拥有的八千亩土地,更是尽收眼底。它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四方形的结构,四面见窗,楼顶建有四角亭,追求的是四平八稳,万世永业。尖亭无檐,楼的轮廓为欧式建筑中的罗马装饰线条。课植园荷花池上的一座九曲桥是仿造上海豫园而建的;位于藕香亭和水月榭之间的倒挂狮子亭是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并进行了创新,呈飞翘着的五角,暗合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寓意五谷丰登。迎宾厅南侧的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展示着明代四大才子唐、祝、文、周的手迹,那唐伯虎的“信札”、祝枝山的“梅花诗”、文徵明的“游西山诗”和周文斌的诗词,通过金石专家高手雕琢,书法苍劲有力,笔锋丝丝毕露,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仿佛到了孤山。课植园中,把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门楣,也拿来为楼阁所用。而且,不是简单的模仿,让人感觉到是精心构思和布局的。

课植园的藏书楼,是课植园的亮点。这一幢坐北朝南的藏书楼,有一堵城墙和城垛,上面题有“书城”二字。“书城”结构严谨,散发着文气和灵气,书城的外墙三面都辟有月洞门,使人有幽雅寂静、翰墨书香的感觉。藏书楼前外筑拱形岸桥作为楼梯,桥栏由翠绿琉璃筒瓦砌成,拾步上桥进入藏书楼。那竹节形扶手,蕴含着步步攀升“节节高”的含义。空心竹则寓意子女以后做事、为官要虚心向上。藏书楼分两层,楼上左室藏图画,右室藏书籍,楼下则收藏有价值的古玩。在马文卿知天命,看透官场、红尘之后,有感而发道:“一本书能抵挡一支军队”,整个藏书楼便是人生的铜墙铁壁,能抵御千军万马,是人生的精神家园。课植园中不仅有藏书楼,更有“打唱台”,它是仿照红楼梦的大观园中的戏楼建造的,专供园内喜庆之事和佳节娱乐、演戏时用,它与“观唱楼”遥望相对,是马家和邀请的亲朋好友观戏、听唱的场所。“打唱台”的形状仿佛是一顶官帽,屋顶横梁上雕筑着龙头、鹿身、鱼尾、虾须等“混合体”,屋檐上还配上“寿桃”和“石榴”的造型,主人期盼延年益寿和多子多孙。

耕九余三堂,则是植园中的点睛之笔,是耕作与休闲、产出与养息的意思。课植园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尊重生命和保护耕地,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提高田力、产量,课植园追求科学种田,研发培育了“青角薄稻”,使之盛名远播,不仅成为“贡米”,而且控制了“长三角”地区的稻米市场。具有中西方经商背景的马文卿,在课园内让子孙后代追求“学千悟万”的境界,悟得人生的智慧。在植园内,追求“耕九余三”,追求天人合一,科学耕植,让中国传统的“耕读传家”与经学和科学来个贯通,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开一代海派“课植”先进文化的风气。

如今的课植园,重振了海派先进文化的雄风,让课植园与昆曲“牡丹亭”对接,上演了实景版的“牡丹亭”,引来了众多游客来课植园赏析。还在课植园举办了两届“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影响深远。当初中国的水彩画是从国外由徐汇土山湾输入的,如今通过朱家角课植园输出,整整一个轮回。

历经百年的课植园,不仅是一座古典园林,更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码头。它是江南文化诗性的象征,海派文化基因的融合,“文化上海”自信的写照。

2019-11-11 曹伟明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5459.html 1 3 品读课植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