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0日,以“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机制、政策、路径”为主题的2019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会议对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展开研讨,并对上海杨树浦滨江公共空间、上生新所和创智天地等进行实地调研。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鞠德东主持。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在致辞中表示,从学术界来看,如何真正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依旧未给出满意答卷。伍江认为,保护城市和建筑单体不一样,既不能让它消失,也不能像保护文物一样以历史价值为第一需要全部修到位。他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两个字的本意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本身已成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他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应具有更先进的理念,共同努力拿出这一代人的历史答卷。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在致辞中谈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去年成立的设计学院,该学院由建筑、园林和工业设计专业组成,在文科中融入理科的底子,在文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希望能够通过学界共同的努力,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这篇大文章做好。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在致辞中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历史城市的保护和更新”,提出几个关键词:机制、政策、路径。他认为,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如何让城市存量资产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机增值、焕发新的价值,这点非常重要。
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阮仪三在《传统城镇的衰落与更新》报告中,结合江南水乡演变的具体实例,详细论述了传统城镇的衰落与更新的过程。他还介绍关于新旧建设新的实践,绿杨城郭,代表的是扬州老城私家园林的新概念。他强调,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加强教育工作,需要言传身教。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在《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启动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她说,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以道兴村、以道兴粤”,古驿道连通了各个城市和乡村,而围绕古驿道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是对整个广东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讲述了良渚古城的发现和认识历程。从“何以良渚——江南模式及成因”“匠人营国——都邑选址与规划”“城郭宛然——古城市功能与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伍江在《城市“有机更新”及其实现路径》报告中呼吁,在小规模、常态化有机更新过程当中,更应该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土地资源底线、生态宜居底线、历史人文底线、公平公正底线、公共安全底线,不要让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发展的轨迹。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副处长朱丽芳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城市更新概念的缘起和发展、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新理念和新做法,以及上海城市更新最新的探索、实践和思考。并从一名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四有”思考——有情怀,有策略,有机制,有定力。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从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背景与目标、问题与挑战、战略与策略,以及趋势与建议进行阐述。她强调,工业遗产在文化上是城市乡愁的重要组成,在空间上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包括工业区自身提升和城区转型两大发展方向,在经济上具备吸引创新人群聚集的特质。因此,新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向。她归纳了新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一是要风貌评估、全息普查,建立全信息、网络化、基础工作平台;二是要整体规划、系统思考,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空间结构;三是要创新发展、政策聚焦,确立发展重点,以合作共赢、长期共治的开放思维,打造可工作、可生活、有创意、有休闲的生活街区。
在11月9日下午,参会嘉宾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实地调研,重点调研杨浦滨江的滨水公共空间及保护更新,以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11月10日上午,参会嘉宾又走访上生新所和创智天地(江湾体育场),调研了上海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
(莫超宇 雷雨 张子涵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