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来谈论较多的城市话题,但回顾历史,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试点实行,其实才短短6年。
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首批试点城市成果令人瞩目
据统计数据显示,此后的2015~2016年,中央财政共计拿出400亿元,先后补贴两批试点海绵城市。如今,首批试点顺利收官,16个城市全部合格,其中江西萍乡等6个城市评估优秀。它们的试点成果和先进经验令人瞩目。
以萍乡为例,2016年萍乡市开始“海绵改造”,重新铺设地下管网,将砂石路面改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路面,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该市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除了城市变得更美外,“海绵产业”的从无到有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意外之喜。目前,萍乡市已有100多家“海绵产业”相关企业,年产值超过80亿元,在“海绵建筑材料”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吉林白城,以往干旱少雨风沙大,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到1600毫米。经过三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昔日“风沙城”变成东北“水乡”。
在首批试点城市四川遂宁,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当地最大的惠民工程。曾经,遂宁城市管网雨污不分、黑水沟发臭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少小区排水不畅,一遇大雨就遭灾。试点三年来,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实现了“路平、灯亮、水通、景美”,备受百姓赞誉。
南北“城市看海”原因不同
说起海绵城市,就不能不提这两年朋友圈流行的“城市看海”。从首都北京到四五线的萍乡、白城,从位于江南的上海到西北的西安、兰州,“雨天内涝”几乎已成了全国城市的通病。人们对此也由开始时的不满转为戏谑,再到司空见惯。
从表面上看,“城市看海”是排水系统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不同区域的城市内涝,成因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北方城市,由于降雨较少,过去往往容易忽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结果一旦遭遇瞬间雨量大增的情况,老旧不堪的排水系统便会立刻瘫痪。
与之相反,许多南方城市,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内涝更多的是由于城市自我生态调节系统的丧失导致的。原本,这些城市中分布有大量河道湖泊,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与雨水。然而过去这几十年,伴随着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大量湖泊被填埋,河道改为马路,从而使得“水乡”丧失了通过水网系统调节生态的能力,也开始依靠地下管网等外力。一旦排水管出现故障,很快就会引发内涝。
真正价值在于修复、提升城市自然系统
以某项目团队的切身经历为例,该团队在恢复浙江杭州浣纱河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困难重重。尤其是西湖与大运河间存在几米的高差,一旦连通两者的浣纱河恢复,将出现旱季西湖倒灌,雨季运河外泛的情况。
为此团队请教专家,为何过去浣纱河存在时没有这种情况,而现在重新恢复却会出现?得到的答复是,过去在西湖、大运河、浣纱河间存在大量湿地、湖荡,起着蓄洪补水的作用。但这些年杭州城市急剧扩张,许多湿地、湖荡被填建成了商品房小区。没有了这些中间介质的调节,单纯恢复一条河,不仅无助于城市生态的修复,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
此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城市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解决内涝问题也好,开展海绵城市工程也罢,不能只进行局部手术,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个别地方的海绵城市建设之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要想使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将眼光放大到全市的层面,来思考海绵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解决城市内涝只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副带产品,这项工程的真正价值在于,借此修复、提升城市整体的自然系统。一旦城市的自我调节功能恢复,那么“无雨就旱,有雨就涝”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在这个意义上,建设海绵城市与打造“美丽中国”是一脉相通的,只有站在城市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看待和理解海绵城市,才能把握好改造的尺度,取得理想成效。
(综合《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