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地铁11号线沙河站区域塌陷事件正持续发酵。12月2日,广州市有关部门就此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相关部门人员解释称,此次塌陷不是由盾构机施工引起的。并表示沙河站的施工采取了“暗挖车站”的施工形式,塌陷位置在广州地层分界上属于“八号层到九号层”,并表示“这种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好,硬度比较大”。
▶事件回顾:
最深处达38米,约十多层楼高
12月1日上午,广州市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出现地面塌陷,有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瓶车陷入,三人被困。根据广州地铁集团官方微博,事发路段为地铁11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事发路段发生塌陷后,由于土方不断散落,坑口不断扩大。据媒体报道,坑的最深处达到38米,约有十多层楼高。
广州市有关部门于12月1日晚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相关人员表示广州大道北高架桥和周边房屋监测结果正常;并表示立即通知附近所有管线的产权单位,配合救援,关停周边自来水、燃气等管线。
▶施工风波:
一年获17亿元补贴 曾因塌方致3人死亡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本为584.25亿元,负责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附属资源开发经营。
2016年至2018年,广州地铁集团平均补贴收入为26.47亿元。其中,广州地铁在2018年获得政府补贴17.3亿元。目前,广州地铁集团已建成开通14条地铁线路,累计478公里,以及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7.7公里),正同步推进13条、累计345公里的地铁新线建设。
此次塌陷事件涉及的轨交11号线,其工程长度为43.20公里,投资总额402.58亿元,建设时间为2016年至2022年。截至2018年12月31日,11号线的土建工程累计完成11%。
此次的塌陷事件无疑让其陷入风波。事实上,2018年,广州地铁21号线10标段水西至苏元区间左线工程现场就曾出现安全事故。
根据住建部安委会办公室发布的消息,2018年1月,在广州地铁21号线10标段水西至苏元区间左线,一盾构机在换刀作业时隧道突发塌方,导致3名人员死亡,该工程的建设单位即为广州地铁集团。
由此,2018年7月,广东省住建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广州、佛山、深圳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抽查。根据通报,广州市抽查项目中有57项不符合相关要求,不符合项占比7.6%。
根据上述通报后所附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抽查整改清单》,广州地铁11号线总承包项目土建二分部的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被列入上述《整改清单》中。其中,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的广东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被指出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未做在建筑结构柱上(做在建筑装饰柱上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家之言:
地铁建设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石之上
由于地铁施工,导致城市道路塌陷,类似的事故早已不鲜见。因地铁建设导致的道路塌陷事故,已经成为一些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事后看,这些塌陷事故大多是可以预警,甚至在最初设计地铁建设方案时,就能够避免的。
以2013年1·28广州地铁施工坍塌事故为例,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事后据专家分析,塌陷处地质现状与图纸显示存在差异。专家根据周围地质状况判断,在地下实施爆破作业时,该处恰好岩石层较薄。塌陷处地质更存在风化深潮的可能。这些明显隐患在事前勘探中都应该得到确认,在施工过程中也该引起施工方和监管部门的警惕。但最终都付之阙如,一起事故无可挽回地发生。
这一次的地陷事故,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地陷到底是因不可控因素还是出现人为因素,抑或兼而有之,相信不久就会有一个调查结论。但是从广州2013年的那起事故及其他类似事故来看,人为因素或许不可忽视。2013年地陷事故,最终被定性为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3个责任单位、7名责任人被处理,其中两人被撤职,相关责任人最终承担了应有的代价。
在眼下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地铁建设引发道路塌陷其实早有成熟的对策。比如通过测斜仪、压力盒、超声波等监测手段,监控施工过程。但是,即便有这些手段,也不能忽视了管理的因素。事实上,人的因素可能比技术因素更重要。所以,即便技术因素足够成熟,但管理、施工等方面的人员,也不能放松责任心,要用高度专业的施工品质,把塌陷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毕竟,城市要发展,地铁要建设,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石之上,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心理,让民众为风险买单。只有把好安全关,城市地铁建设才能让人安心,也才能避免道路“吞人”悲剧。
(综合《新京报》《财经天下》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