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业界·资讯

聚焦“乡村振兴·美好家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广东韶关召开

12月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乡村委)年会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举办。来自全国的学会乡村委委员及专家学者、师生和业界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在刚刚改造出炉的粮仓里进行了学术交流。

本次年会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人民政府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共同支持。

年会以“乡村振兴·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村庄规划的法定性和实施性、设计下乡与村庄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与运营、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四个分议题,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如何发挥专业团队的支持作用、如何提升乡村的现代治理水平、如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等重要议题进行学术报告及对话交流。

年会特别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京生,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叶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做主旨报告。

张尚武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报告中从规划编制的角度思考并辨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与乡村规划体系间的关系,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具有明确各类规划权责,重构空间规划格局,建设空间治理能力的重大意义,并总结出了“多规合一”及“监督实施”这两项核心任务。在“五级三类”的顶层设计下,村庄规划是法定详细规划,具有基础性、全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监督上,要强调用途管制,在技术上要注重约束指标和分区准入两大手段。乡村规划则是体系,包含政策性和实施性,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规划的再构建产物。报告认为,未来要保护乡村发展弹性、引导并动态化解决发展问题,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从过度行政和过度自治中求得平衡。

李京生在《山村发展的前景和规划》报告中分析了山村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展旅游及生态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他指出山村规划的必要性在于山村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功能回归。报告从生物多样性到村民收入的多元性、资源循环利用与自立性、合理的用地结构与景观特色的塑造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山村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生物及产业多样性融合发展、生物质资源能源化、社区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多元参与、在地性乡土文化构建等规划策略。此外,报告还从生态空间和功能的角度,对城市-乡村-自然这三个地理空间中的村庄进行主导功能及所属法规的分类与梳理。

叶红在《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报告中提出大湾区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应统筹推进的观点,并认为大湾区乡村具有区位上的绝对优势及文化与生态上的比较优势。叶红在报告中提出了覆盖县-镇-村-专业团队四方面的8个“一”乡村共同缔造体系,并用实际案例总结了这一体系对乡建管理办法探索、乡建人才引入以及城乡资源联动平台建设的价值。由此进一步认为,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应包含乡村资源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资源控制指标表及软硬件支撑这四个要素,以加强规划的实质性、指导性及实施性。最后提出,广东省可以率先探索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提供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曹劲在《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报告中指出南粤古驿道及周边村落被遗忘而凋零的现状,并介绍了大量基于多元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振兴实践。南粤古驿道现有陆路遗存233条,总长度900多公里,是当地思想交流的起源,经济贸易的遗存,历史传说的载体,留有大量物质遗产、民俗风情及史实传说。曹劲介绍了户外定向越野大赛及农产品文创大赛中多方参与的情况,以及对这些古道村落“去失落化”的积极效果,最后提出“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的战略,强调古道保护真正关注的应为“路旁的村,路上的人”这一观点。

主旨报告之后,还有四个会场的专题会议,内容分别为:村庄规划的法定性和实施性、设计下乡与村庄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与运营、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栾峰,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分别主持专题会议。

(规划学会)

2019-12-16 聚焦“乡村振兴·美好家园”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5909.html 1 3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广东韶关召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