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7日召开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上,9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又谈起他倡导了20多年的人居科学。“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一代建筑大师,他把建筑学延伸到人居环境科学。
建设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点始终不变的——社会要进步,人类要追求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一个民族的发展始终是与美好的人居环境相伴随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提出“人居环境学”,不单一地研究“房子”,而是以人为核心,将人类聚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此后,吴良镛以人居环境学为理论指导,主持撰写了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得到国际建筑学界认可,以四种语言发表,成为指导建筑界此后发展的重要理论纲领。
“人居科学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是应对国家战略、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目标实现的重要科学。”吴良镛说。人居科学以系统性和层次性的观点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五大层次,即聚落的五个尺度: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以及五大系统,即构成聚落的五个要素:自然、社会、人、居住、支撑网络。在吴良镛看来,应以此系统和层次观来认识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方向。
吴良镛倡导“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论,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化错综复杂的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明确不同层次的工作重点,寻找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中求解的途径。“人居环境具有多层级的特征,不同层级要抓住各自层级的关键问题。”吴良镛说。
比如,全国和区域层面,人居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挑战主要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特大城市人口压力与综合承载能力矛盾加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高、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不力和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而地方和城乡层面,人居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应侧重于构建多样性人居,促进区域凝聚力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吴良镛强调,不同层级之间又要相互衔接,要研究彼此之间的传导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在建设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保护、国土空间格局、城乡环境建设、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等具体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落实,制定规划并监督实施。‘谁规划,谁实施’,不能以一个部门的工作完全替代其他部门的规划工作。”吴良镛表示。
以整体性方法开展融贯的综合研究是人居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吴良镛认为,面对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复杂问题,应以整体性方法,深刻把握好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的科学规律,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进一步统筹各部门力量。“以人居为纲,将各领域、各层次工作拧成一股绳。”
生态问题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最为迫切的问题。吴良镛建议,在城乡建设中,开展人居科学指导下的城乡空间整治和优化,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方面促进人居环境相对集中,另一方面重整、修复自然环境,创造佳美的“山川形胜”,使得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中有更多的绿色廊道相间,既保障生态安全,又为人居提供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吴良镛还特别提到:“及早保护城市之间宝贵的绿色地带,避免城镇化无序发展带来的国土破碎,以更高的远见与更大的魄力形成全国性的绿色战略体系,实现中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绘制美丽中国的精彩画卷。”
人居科学离我们还有多远?
“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就是‘人居之道’。”这是吴良镛对明日之人居的思考。他在自述集中认为,人居科学要走向“大科学”,更多地与能源学、环境学、生态学、信息学等相关科学技术相联系;人居科学要走向“大人文”,要将“便民生”作为基本准则,住房与社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生态修复、人文复兴等,都与此息息相关;人居科学要走向“大艺术”,要把美学上抽象的美化为无所不在的空间的美、生活的美、融汇的美。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就开始了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专著《广义建筑学》,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拓展到社会构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
后来,他跳出学科范围的局限,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1993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并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发展模式。
此后,人居环境学的思想运用到了城市规划、京津冀等区域发展规划、三峡工程等巨型工程涉及的人居环境研究中。2001年,在《国家“十五”重点专项规划》中,“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亦使用“人居环境”思想提出:“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当前、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可以说,人居环境学的思想,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居环境应该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过去我们以为建筑只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目前,我们城市建筑方面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城市工作指导思想不太重视人居环境建设,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现在,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科学的发展要专注于时代的大潮,不失时机地在理论与实践上创新、推进,更上新的台阶。”年近百岁的吴良镛先生,仍在我国人居环境科学事业上孜孜探索。在明日之绿色城市的崛起过程中,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陆琦)
吴良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