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明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建筑学会评选了2009-2019这十年的100项优秀创作。副理事长曹嘉明回顾和总结了这十年不平凡的建筑创作之路。
时代背景
对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来说,2009—2019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在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放缓的背景下,建筑设计行业依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业人员从2008年的124.9万人增长到2018的428.6万人;设计收入从2008年的1400亿元增至2018年的4609亿元。
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优秀的建筑创作也更加频繁地涌现。围绕2009—2019十年间重大事件的建筑项目多数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并且多次斩获国际奖项。
老一代中国建筑师,如何镜堂、张锦秋、马国馨、程泰宁、魏敦山、齐康等,高举中国文化的旗帜,以众多优秀作品引领着中国建筑师走向未来。中生代如崔愷、王建国、孟建民、常青、庄惟敏、周恺等,屡获奖项,并在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关注事件中(如雄安新区、汶川及玉树抗震救灾、冬奥会等),用作品解说了历史和未来。同时,一大批新生代应运而生,我国建筑师队伍日益壮大。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概况
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进行了建筑创作大奖的评选。今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正式明确,“建筑创作大奖”为总结十年建筑创作实践的重要奖项,配合国家每十年的国庆大典,按照公元纪年个位数每逢9进行此项大奖评选。同时将“建筑创作大奖”正式列入到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系列之中,以深入总结近十年的建筑创作成就,培育中国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引导社会的建筑审美取向,使之成为有影响力、权威性的“奖上奖”。本次“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评选活动,以过去十年间的建筑创作奖得主为基础提名,在400余项候选作品中最终选出了100项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数据解读
建筑类型特点
从建筑功能类型来看,在本次100项获奖作品中,有57项为文化建筑,其中许多作品是这十年间大事件的缩影。以上海世博会、抗震救灾重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事件为主题的作品有多项获奖。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剧院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
此外,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凤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建筑,以首钢改造、上海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更新项目,以上海中心、广州塔为代表的超高层建筑等作品,反映了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它们不仅具有时代和地域的标志性,且在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上海中心的双层曲面幕墙结构及节能设计,凤凰中心的数字化设计等方面,都对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地域分布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是获奖作品最集中的城市,而经济、文化发达的京津冀(21)、长三角(28)及粤港澳大湾区(12)共囊括61个项目,充分表明建筑创作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密切关联。
除上述三大重点城市群外,有9项作品来自陕西,主要分布在西安、延安两地,这与其历史文化底蕴不无关联。而青海、四川在西部省份中格外突出,主要缘于汶川和玉树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后的援助建设。中国建筑学会曾组织业内专家为灾区人民设计了一批优秀的公共建筑,有多项作品荣获本次大奖。此外,12个省份各有1项获奖作品,而福建、江西、广西、贵州、西藏、宁夏则遗憾错过大奖。
虽然评奖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但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筑创作具有地域上的高度集中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创作有着天然的促进作用,而文化实力则对优秀作品有更加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合作设计情况
100个获奖作品中,有近7成是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创作,有2成是国内多家设计单位合作,另有10个项目是由国内、国外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可以看到,本土设计单位是建筑创作的主力,在院士、大师和专家的指引下,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同时尝试以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一些复杂、重大的地标性项目中,国内、国际合作成为首选,反映出建筑设计行业的开放性和专业性,各方通力合作有助于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从获奖作品看建筑创作发展趋势
本次获奖的100项作品,不仅具有时代、地域的标志性,而且反映了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
注重绿色节能与生态保护
几乎全部获奖项目均贯彻了绿色节能的理念,如大空间的交通建筑,注重自然通风采光、合理有效的空间设计;超高层建筑中营造生态环境及有效采光和遮阳;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尽可能地在原有建筑上进行功能置换等等,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起始就坚持贯彻生态的理念,关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用主动式绿色设计的技术达到以人为本的健康及舒适性。
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许多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如绩溪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等,建筑设计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尊重,建筑实体也充分融入环境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与空间可能。
关注乡村建设和发展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乡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模式——从过去的蚕食农业用地、改变原始的农村生活方式,到尊重原生态、原村落、原村民,科学种植,建设美丽乡村。各地区都出现了示范性的发展和保护模式,学术界为此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文化自信与国际化
文化自信在这十年间的建筑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建筑师在重要的公共建筑竞标中屡屡夺标的情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已经能与国际建筑师同台竞技。同时由于文化上天然的亲近性,他们获得设计权的机会大大提升。
对我国建筑创作的未来思考
回顾十年建筑创作之路,既有喜悦又感任重道远。喜悦的是,在国家经济上升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师有着大好机遇施展抱负,建筑作品(无论品质还是数量)比前十年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对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少有待提高的方面,这对建筑师们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公元前一世纪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到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再到今天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可见,实用性始终是建筑的首要关注点。建筑不同于纯艺术,建筑师应坚守职业精神的四项原则“专业、独立、承诺和责任”,兼顾公众利益和业主利益,全面贯彻新时代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履行建筑师的职责。
(2)坚持文化的原动力
建筑创作必须结合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解读创作基地的文化是作品成功的基础,本次的获奖项目充分证明了这一要点。建筑设计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那些缺失文化性、盲目追求形式夺人眼球的建筑,只可能是昙花一现。建筑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不盲目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为社会大众贡献出实用性和文化性兼具的作品。
(3)坚持绿色生态理念
快速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反思是:如何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统筹建筑全寿命周期概念。当前,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基本普及,各类认证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是如何真正将设计、建造、运维等各环节有效衔接还有待努力。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应更关注被动式的绿色理念,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如果我们将这一理念再放大些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合自然将是我们建筑创作的首要任务。
(4)积极介入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理念,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被提出后,已迅速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大部制改革使城市设计从没有法律地位、可有可无的设计阶段一跃成为规划设计中最值得关注的环节。而建筑师在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促使对建筑设计前置条件的研究成为必然。建筑学积极介入城市设计进程,将使得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更理性、更科学。打造理想的城市空间,需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结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前30年,我们的建筑创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中国社会主义基础建设而服务;中间30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面向世界,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成长,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同时开始思考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和未来;最近这十年,我们树立起了中国建筑师的自信,可以同国际建筑大师同场竞技,同时提出我们本土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发扬光大。此次大奖评选,既反映出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技术的日益发展。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建筑师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
今天,中国的建筑师正走向世界,国际交流已经极为普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建筑师带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走向世界,承接了非盟会议中心、越南国家体育馆、赞比亚国家会展中心等境外项目的建筑设计。此外,每年都有多位杰出的中国建筑师获得国际上各类奖项。中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自2016年后已成为国际奖项,已连续2届有国际建筑师获此殊荣。
近日,亚洲建筑师协会已确定2020年将在上海举办“亚洲建筑师大会”。同时,中国还在积极争取筹办2026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前路虽远,尤可期许。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中国建筑师能够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站在世界建筑设计的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师洪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