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投资、高收益的高危行业,如何提高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冬季,天气干燥、多风多雪天气,是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峰期,施工的难度和潜在的危险因素较多。
政策推动: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的发生,国家相关部委、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出台、制定相关文件。
住建部、应急管理部于2019年12月4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责任企业人员处罚的意见》。《意见》称,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
2019年12月11日,河北省住建厅印发《全省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的发生。此次整治工作将持续到2020年12月31日,重点开展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和建筑施工安全集中整治。
2019年12月24日,山东省住建厅发布《关于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总监制和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委派制的通知》,确定2020年2月1日起,在山东全省建筑施工领域推行企业安全总监制和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委派制。山东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委派制,专职安全员由企业委派直接对企业负责,代表企业行使表决权、停工权、处罚权、否决权,而且项目安全与待遇直接挂钩,可以形成有效激励,项目安全更有保障。
……
纵横谈:施工企业不能“重业务轻安全”
当前个别施工企业将安全管理职责“下放”到一线项目部,而企业层面更重视公司经营、承接业务,出现“重业务、轻安全”现象,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对此,企业层面要提高主体责任意识,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经常性赴施工一线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为现场项目部提供技术支持,并建立考核机制,在对各项目部“提优补差”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在各地相关部门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当下,仍有个别工地存在安全隐患排查“浮于表面”、隐患整改“动力不足”、管理技能“力不从心”的情况,折射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投入、技术方面的管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层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导致。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好不好,企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是关键。建筑工地涉及多类型危险源,资金投入是保障防护设施到位的基础。作为企业层面的“主心骨”,其法人代表、公司领导班子必须提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意识,给予现场项目部充分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要从安全生产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项目部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网络。
施工企业与现场项目部需形成“立体式”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现场项目部不能仅靠“单打独斗”,还要有企业层面“统一指挥”。
安全管理台账资料是体现管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安全生产台账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安全生产的过程和实绩,而且为强化安全控制、完善安全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结合近几年对施工企业公司层面安全检查的情况来看,部分施工企业未能重视安全台账,尤其在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记录缺失较多。对此,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台账资料,做到真实记录、有序整理,结合台账梳理和分析,审视自身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离不开参建各方齐抓共管。不仅是施工企业,建设、监理企业也应做好制度建设等管理行为,充分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共同筑好安全生产防线。(综合中国政府网、《经济导报》《无锡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