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发生路面坍塌,引发公众关注。西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1月14日22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该事故导致17人受伤,截至发稿前已找到9名遇难群众遗体。
路面塌陷 公交车陷入大坑
1月13日17时36分许,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发生路面坍塌,一辆公交车陷入其中。西宁市当晚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左西胜介绍,西宁第一时间成立了现场应急管理处置组,并分为医疗救护、现场处置、善后处置、道路环境恢复、事故调查、现场秩序维护等八个应急小组开展工作,展开救援。
1月14日凌晨3时21分召开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初步核查,失联人员为10人。
西宁市官方于1月14日10时许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称,截至当日9时30分,找到6具遇难者遗体。事故坍塌面积约80平方米,官方投入1000余人参与救援。现场搜救工作还在进行中。
路面为何会不断出现坍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官网曾披露多起地面塌陷事故。值得注意的是,被曝光事件中,有3起是西宁市公交车车站附近路段的塌陷。其发生时间为2014年7月和2015年6月,塌陷地点分别为“昆仑西路西山一巷巷口公交车站”“共和路东侧省医院公交车站”“果洛路公交车站”等公交站点附近路段。
正常通行的路面,为何会不断出现坍塌?一家央企建筑公司项目经理张先生表示,造成路面坍塌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一般的原因主要包括地铁施工不当、附近区域存在过度建设开挖、地下水土自然流失以及地下水管、气管破裂等。
对于此次西宁坍塌事故的原因,当地政府尚未给出明确答案。不过西宁市地下空间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公开报道显示,西宁市是我国管廊建设重要城市,曾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综合管廊十个优秀案例之一。据青海新闻网2019年12月17日消息,西宁市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7公里,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一期、二期工程共确定实施管廊建设22条,目前,除个别未完成外其余基本完成。供水等管线入廊总长64公里,已投入使用31公里。
愿路面不再“空心”
此次地陷或许是偶然,但在某些地方,地陷却似乎成了一种新的“城市病”,数次夺人性命。城市道路不是自然生成的地表,而是经过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后期维护的建筑。遭遇意外,不能屡屡诿过天灾。
这些“偶然”事件,为何接连发生?塌陷道路是否是渣烂工程?工程验收是否存在管理失责?面对地下潜在威胁,现有技术能否防患于未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饱受地陷困扰。为此,日本于1990年开始使用雷达探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探地雷达是一种无损检测设备,无需在地面道路钻孔开挖。雷达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根据回波波形等特征,推断地下空间的基本情况。该技术在日本应用效果显著。
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深圳借鉴日本经验。2013年5月20日,该市龙岗区一处路段发生路面塌陷,5人死亡。坍塌地段多年前为河沟,地下分布有排水箱涵。这些箱涵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标准低,年久老化,局部破坏造成土体坍塌。
事发后三个月,深圳市成立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治理地面塌陷的政府机构。按照施工定额,探地雷达探测道路的价格是1.35万元/公里,算上附加费用,价格在1.5万至1.6万元/公里之间。
探地雷达技术也并不完美,雷达波会被水体吸收,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探测深度一般为2至3米,最深至5米,更深的地下隐患无法触及。亦有专家表示这项技术需要大量案例积累验证才能成熟,国内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预防路面塌陷需要对老旧道路进行改造,减少管道破损渗漏的可能性。然而,地下管网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问题。如何做到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和管护,成为相关部门急需破解的难题。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这需要完善问责制度,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也能倒逼道路建设质量更加有保障。如,建立更为清晰的管理问责机制,相关道路、管线的产权单位应对地面及地下附属物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测,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区分责权,防止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
“地陷吃人”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教训。我国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出台也已近10年,推广新技术、好制度,可谓刻不容缓。愿路面不再空心,莫让过路的市民战战兢兢!
(综合新华网、《新京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