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贸易”在工厂生产到工地使用的流通过程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钢材等特定品类而言,贸易商更发挥了均衡生产、稳定货源、管控价格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以次充好、空单质押、重复融资、虚假骗贷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难以根除,在削弱交易各方主体信用的同时,也让许多金融机构蒙受损失,更扰乱了市场秩序、恶化了行业生态。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钢贸危机及次生影响,便是一个典型。
实践证明,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等的环境中,贸易背景、融资标的的真实性、专属性往往难以在合作方之间达成共同遵守的普遍共识。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管控本能,在参与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虽然重视交易信用(贸易货款自偿),但往往更为看重主体信用(核心企业兜底),从而给企业与金融机构带来不同层面的局限性。
从企业角度来看,主体信用较强的企业往往受到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青睐,但锦上添花也可能成为点缀之花而难以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重用;虽然主体信用较弱的企业具有极强的意愿来使用供应链融资,但通常难以获得银行授信的雪中送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引起社会、行业的普遍重视。比如,为构建良性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国内钢材行业首个自律性组织——“上海钢材仓储诚信联盟”于2013年正式成立,向全社会公开会员仓储企业的库存、质押等数据,试图借助提高会员企业自身的透明度,来铲除信息不公开滋生重复质押的土壤。这种由组织集中公布信息、提高透明度的创新实践,无疑是对以往信息孤岛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善举措,但经由特定组织集中发布信息的做法,仍带有较强的“中心化”色彩,某种程度上无法完全实现信息透明、对称,也就无法完全消除金融机构对贸易背景、融资标的的顾虑。
上述痛点,可借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创新来进行化解。
众所周知,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阐述了基于对等网络(P2P)、数字加密、时间戳、区块链等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构架理念。这其中,由于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共享账本,具有去中心化、多方自治、公开透明、全程可溯、不可篡改等特点,所以能保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种场景化应用的透明、可信,实现多主体间的互信协作、高效协同。
试想,“上海钢材仓储诚信联盟”采用区块链技术后,链上所有会员企业的库存、质押等信息将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可溯、不可篡改,银行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将高度对称,进而会从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推动交易信用成为供应链融资核心考量因素。在金融机构、建筑企业、贸易商、建材厂商等组建的联盟链上,任意一笔建材交易相对应的原材料、加工过程、质量水平、招投标、贸易合同、仓储物流、验收入库、发票等全链条、全方位信息将全程如实记录,贸易背景真实性将得到全面保证。同时,进一步借助智能合约,能在无人干涉的情况下,在融资到期日由系统自动将贸易自偿性货款归还金融机构。
二是切实消除供应链重复融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同一交易项下的应收账款资产包转让给一家金融机构后,很可能在另一家金融机构进行重复融资,使金融机构蒙受巨大风险。一旦应收账款保理信息上链,重复融资风险将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管控。
三是有效降低供应链融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的风控措施归根到底是为了真实掌握交易信息、对不确定性设置反制措施。而当交易信息上链以后,风控将更为直观、便捷、有效,任意一笔供应链融资的审核要点、审核周期、增信要求将显著减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许多小额、分散的融资需求,也将受益于区块链融资系统而变得经济可行。
在建筑行业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供应链融资是服务贸易各环节的“牛鼻子”,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建材贸易中的信用问题,将能创新建材供应链的融资模式、信用模式、风控模式,继而降低交易成本、融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融资效率,进而辐射打穿运输、保险、结算等其他贸易环节,形成基于区块链的新型服务贸易解决方案。
供应链战略系列报道(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