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佩岚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应对?如何破局?1月7日,以“驭变新时代 赋能新活法”为主题的“基业长青第十四届‘一带一路’人才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研究员余斌在会上提出了“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等方面的应对建议。
本次论坛由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基业长青”)、“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北京长青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300余位来自政府、“走出去”企业、研究院、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未来,就行业趋势、风险机遇、政策解析、人才建设等国际基建行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受到了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路桥、中土集团、华电科工等100多家工程、投资领域企业的关注。
驭变新时代
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055份,新签合同额1276.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61.2%,同比增长41.2%;完成营业额74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3%,同比增长1.3%。
2020年是我国实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口之年,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十四五规划建设布局谋篇的关键之年。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余斌表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超大规模的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基础上,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站在经济下行、业绩增长乏力的关口,企业如何破局?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基业长青董事长刘日明提出,面向2020乃至“十四五”,企业人才工作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三个导向:一是重视人才机制创新导向,关注赋能;二是重视人才转型开发导向,关注人才规划;三是重视树立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发展观,关注人才合作。
赋能新活法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业绩的逆势上扬离不开高水准的项目管理,更离不开企业对国际化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分享先进人才培养经验、树立标杆,“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从业务支撑、人才规划、人才体系建设和品牌形象四个维度综合评选出“一带一路”人才建设先锋企业及先进个人,并颁发了2019年度“一带一路”人才强企长青奖、人才培养创新奖及十佳项目经理系列奖项。
回顾2019年,尽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呈现软着陆,然而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创新营销模式,从国内市场的战火硝烟中突围挺进海外,营业收入、利润率较2018年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玮做了题为《新商业模式及组织能力变革》的主题分享,围绕经营提质增效、业务模式创新、业务结构优化、改革发展创新及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总结,提出了发展建议。
“企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控制型架构逐渐调整为适应性组织这一过程。要想实现业务转型、组织变革,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创新变革。”基业长青副总经理刘建华分析了当下企业人力资源普遍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三点价值主张:第一,企业需要面向“一带一路”重构能力体系;第二,企业需要构建面向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体系;第三,企业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组织能力。
2020年,基业长青推出了为工程企业转型升级组织能力提升制定的咨询、培训、在线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围绕战略规划、业务咨询、人资建设、模式创新等核心话题一一相应提出应对策略。
针对“海外培训实施难,回国培训成本高”的难题,长青在线凝集行业优势资源,推出了“海外学”项目,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有效破解工学矛盾、显著提升培训效果,内含的“一带一路”在线“诊所”,特邀来自世界500强企业一线企业家与行业权威专家“坐诊”,帮助学员把脉指导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与应对、区域国别市场开发、属地化运营等业务难题,将培训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解决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