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帅
武汉雷神山医院全面建成交付使用后,隔离中的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党员突击队成员范诚兴奋地表示,“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把一天拆成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过,中建二局全体援建人员以拼命硬干、埋头苦干的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带领千名工人顺利完成雷神山医院A4、A5、A7区隔离病房和A5至A9区连廊安装重任。
力破难关,为雷神山打造最强“护体”
传染病房建设什么最难?避免病毒泄露扩散。这便涉及到一个专业术语——“负压”。 负压病房即实现病房里面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如此一来,只能外面的空气流进病房,病房内带病毒的空气不会泄露出去。
中建二局在雷神山医院的施工任务是A4、A5、A7区隔离病房及A5至A9区域中间连廊施工,但是这块区域隔墙太多最为复杂。尽管在前期设计阶段,已经为每间病房设计好了独特的送、排风系统,确保外面的空气只能流进,病房内排出空气经过排风系统层层过滤灭活杀毒,房间整体保持负压状态。
然而,雷神山医院采用装配式施工,主体由一个个预制箱式房拼装而成,拼装箱式房却处处漏风,这对建设者而言是一大考验。
考虑到功能使用特殊性,使用人员的指定性,中建二局华东公司管理团队特别提出了“三项性能要求”。“负压性能”,为保证病毒不随空气传播到病房外,对房间的可能漏风点进行一一梳理,总结形成“五封法”,对五大漏风点进行封堵,即,板材之间的空隙用锡箔纸密封;板材与框架之间的空隙先打胶,再用锡箔纸加强密闭性,实现双重保障;框架之间由于空隙较大,则先用发泡剂填充,将多余发泡剂割处后再覆盖锡箔纸;管线安装导致的墙皮漏洞根据漏洞大小打胶或发泡剂和锡箔纸解决。“稳定性能”,充分适应武汉恶劣天气,解决装配式板房易出现结构不稳的情况,每一根膨胀螺丝责任工长都要检查到位;“防水性能”,武汉2月份阴雨连绵,板房的防水性能不比钢混结构,因此要再增加一次防水专项验收。而中建二局创造的负压病房多重密封办法,在雷神山医院树起了质量标杆,并在雷神山医院各建设区域得到推广实施。
交付当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医院的代表看到病房时,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从网上看知道你们做得好,但没想到你们能做这么好!”
“在雷神山搞一场永生难忘的劳动竞赛”
在吊顶作业时,受武汉阴雨天气影响,进度一度受阻,而按照节点目标,第二天7点必须完成吊顶,此时却只完成了50%左右,在雷神山已是飞速建设的情况下,也要一天时间,怎么办?
“所有班组,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我们必须要干完!大家平时在工地上不都参加过劳动竞赛吗?今天,我们就把这雷神山医院当作你们的竞赛场,通宵搞一场永生难忘的劳动竞赛,拿出你们最强的本事和最快的速度,哪个班组能以最好最快的速度完成你们负责的区域,就能获得奖励!这个奖励不仅有物质的奖励,更将是你们一辈子的骄傲!”中建二局雷神山医院副总指挥徐小洋扯着嗓子喊道。 在徐小洋的“激将法”之下,各班组的干劲儿更足了。
中建二局管理人员在“督战”的同时,做好质量与安全检查。凌晨1点、2点、3点…… 奇迹发生了,早上8点,经过通宵鏖战,在500多名工友的协作下,吊顶施工全部完成!
为了加快进度,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团队还独创了“三不合作免返工法”,即针对土建和机电交叉合作,导致返工的情况,做到工作交接到位、管线外漏提示、专人留守协助。土建和机电安装人员“抱团施工”,但凡机电安装涉及到墙板拆除等情况时,土建人员就可以立即修复。
2月4日凌晨3点,组织援建团队集结雷神山待命。 2月5日,室内支架安装,2月6日,病房电气、水电安装,2月7日,墙板封闭打胶、顶棚吊顶打胶…… 作为根据协调需要而入场最晚的一支临时“作战”部队,中建二局却与其他团队一起,同步完成建设任务,创下了施工效率与质量“双高”的佳话。
“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
“千里驰援赴汉,雷神千军会战,十日堪比千日,壮举胜过千言!党员干部争先,后方鼎力支援,鼓舞激昂斗志,中建雄风尽展。无名不露真颜,只求无愧奉献,待到凯旋之时,迎来樱花烂漫。”这是雷神山战斗结束时,中建二局援建火神山、雷神山临时党支部书记、现场指挥部主任王海兵写下的词句。
的确,十日堪比千日,在昼夜不息的十天十夜里,中建二局每一位援建员工都拼尽了全力。
90后小将李强和丁礼幸合力攻坚,刚刚结束火神山战斗的他们,又全力以赴驰援雷神山。这对兄弟除了相辅相成,更有互相补位。在经历连续三个通宵高强度工作后,丁礼幸两眼一黑,身子不听使唤地栽了下去。李强主动接手丁礼幸的全部工作,他说,“兄弟累倒了,还有我!”而心疼兄弟的丁礼幸,刚清醒一点,便急着回到工作岗位,他憨笑着说,“让大家担心了,我这点小病跟医院建设相比不算什么。”而在完成建设任务,大部队撤场后,他们又坚持留下来,完成最后的验收。看到病房投入使用的当天,李强在朋友圈写道,“我们争分夺秒抢回来的生命交接棒终于成功传递下去了 。”
物资保障组副组长范诚担心雨天施工的工友和同事生病,一晚上跑遍武汉,凑齐了500套雨靴和雨衣。即使在凌晨冻到瑟瑟发抖,即使累到脚发软腿抽筋,即使吃着饭说着话都能睡着,但疲惫的眼神中依然满是坚定。在雷神山冲刺的最后三天,他累计工作五十多个小时,困了就蜷缩在项目附近的车上眯一会。他说,“之前我是不信人能一夜长大的,但是经过了八个昼夜,我深刻地感觉到所有人的蜕变,越来越灼热的眼神,越来越坚定的步伐,我现在真正地领悟到了什么叫铁军精神!”
雷神山的“守夜人”张威,总说自己身体好的他,为了给同事多创造一点休息时间,总是坚持每天值夜班,常常深夜时分带领工人干活到最后。郑明,为了支援雷神山建设,告别家中怀孕的妻子,毅然决然奔赴“战场”。总是吃“冷饭”的吴俊,为让几百号兄弟吃上口热饭,自己却永远是最后一个吃。上“火神”战“雷神”的李立军,为了抢上工期,总是与工人兄弟一起动手干,脚上磨出了血泡,双手生出了茧子,进度却一点点赶了上去。
在中建二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临时指挥部成立之时,大家立下誓言,“让雷神山医院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他们是这样说的,也用尽全力地去实践。在顺利交付后酒店隔离的日子里,大家聊到疫情散去,最想干什么,有人说,“想回家吃一顿迟到的年夜饭,想去武大看看樱花,想和兄弟们一起,好好再过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