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2月3日,武汉决定建立“方舱医院”,以集中收治轻症患者。首批三所当晚开始建设。“方舱医院”的设立对控制疫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比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10天时间从无到有,“方舱医院”是由原有大空间公共设施改造而成,设计建设又有怎样的特点和难点?武汉客厅是最早启动的三所之一,其原设计方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总院)承担改造任务。看看45小时之内,设计团队经历了怎样的紧张奋战场景和技术考验。
2月3日23时左右,中信设计副总经理刘文路收到指示,武汉市领导凌晨零点要到武汉客厅调研,请她派出熟悉的设计师赶到现场开会。此刻,中信设计总院的设计团队,一部分熬了多个通宵,刚从火神山医院工地撤下来,一部分家在外地。李黎家在武汉,本身也是武汉客厅的设计师,刚好合适,被即刻接到现场。2月4日零时40分左右,武汉市领导经过调研,决定在武汉客厅建方舱医院,要求马上开始设计,由中信设计总院担负设计任务。
刘文路又拨通了中信设计总院下属第五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申健的电话。申健刚从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转战到汉川市传染病医院做现场设计。深更半夜,没有车,任务又很紧急。刘文路再次安排把李黎送到武汉客厅的驾驶员,“务必尽快把申总送到武汉客厅”。道路封堵,跨桥过江,一路上,偷偷掰开好几个路障,才把申健接到。
这边,挂掉申健电话,刘文路又紧急将暖通、电、给排水等专业的设计师一一吵醒,安排另一辆车,于凌晨2点过,将他们全部接到武汉客厅。随后,刘文路紧急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各个专业设计师拉了进去,前前后后,一共47人,所有人依照各自领域知识,对前线设计提供帮助。
凌晨3点过,李黎又反馈,现场电脑不够,设计师也不够。刘文路又给中信设计总院下属五院建筑设计师戴威和一院建筑设计师车俊鹏打电话,带着电脑增援。
很快,申健抵达现场,与李黎做了简单分工。申健负责设计图纸和具体技术实施,李黎负责设计总体协调、对接指挥部和施工方。分工完,申健就从武汉客厅北门进入,沿着展厅,步行朝南门走。武汉客厅系长方体建筑,南北两面均有市政道路,南面还有一个宽阔的停车场。从南门出来后,申健当即确定,把北门划为污染区和缓冲区,南门及停车场划为清洁区。
“病人抵达北门后,下车就通过专用病人通道进入医院,医生从南门进入。通道中间设置缓冲区,阻隔污染气体进入”。框架构思出来后,申健、李黎及另外几位设计师回到酒店,一部分设计框架结构,一部分设计单个舱位(病房),另一部分设计电路、给排水和暖通图。根据申健和李黎的设想,整个武汉客厅,规划36个舱位,2000个床位,内部横竖3条大型通道。
大约1个小时后,第一个舱位的设计模块图完成。匆匆赶到现场的机电三院院长孙雁波拿到模块图后,现场进行电路部分设计,并通知设备公司紧急准备材料。很快,第一个舱位的隔离板房开始动工,电路进场。另一边,其他医疗设备、床上用品等物资也等在了大门口。
“武汉客厅的电路有个优势,就是它本身是个展厅,地下埋了很多电沟槽,揭开盖子,就可以把电线引出来。困难的是,如此多的床位,每个床位要安装2个插口,还要为给排水、风机、医生洗消间铺设线路。”孙雁波说。
2月4日早上8点半,经过申健、李黎、戴威、车俊鹏等多位设计师的通宵努力,第一个舱位布置图设计完成。按照这个布置,舱位内部分为纵向四排床位,每两排床位中间用木板隔断,木板一面为枕头。如此一来,既可在隔板上加装电路和插口,方便使用电热毯和为手机充电,也能避免出现陌生病人间头部对着脚部的尴尬。两个床位间还能空出1.5米左右的通道,保证整体舱位的宽敞和舒适,还保证遇到突发情况后,可迅速逃生,比如火灾。
凌晨抵达现场的机电三院给排水总工刘斌也参与到了防火设计中,并在现场安排布置了202台灭火器,“按严重危险等级沿舱布置,单个灭火器最大保护间距15米”。
2月4日9点左右,整个“方舱医院”第一版初稿设计图出炉。李黎正准备合眼休息一下,手机响了。那边,正在现场复合的暖通设计师贾鲁庄打来电话:“快来看看,这边有个伸缩舞台,取不掉”。李黎一惊,如果舞台过大,影响病床安置,整体舱位设计就要变动。找钢卷尺来不及,李黎冲下楼,在酒店前台找到一把学生用的15厘米尺子,撒腿就往现场跑。果然,这个舞台长8米,且是原来为了办演唱会留下来,铆在地面的舞台,无法移动。
“马上修改设计图!”申健、李黎和另外几个设计师干脆把电脑直接抱到施工现场,重新精确计算各个区域的大小和通道,重新排舱位。下午3点左右,包括污染、缓冲、清洁区及三个病区、三条通道的整体设计图完成。一旦现场复合通过,马上可以进入整体施工程序。
卫生部门领导、施工单位负责人拿到图之后,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又提出了意见。受限于材料设备和施工的时间要求,图纸需要再次改动。设计人员抱着电脑,按照要求,现场再次复合并修改。已经确定的电路安装部分和床位的摆放,则提前进入施工程序。
申健带着设计师,盘腿坐在地上,边复合现场尺寸边修改,常常是正在画图,工人已经施工到脚边,“来来,麻烦让让”,他们又挪个地方继续。另一边,根据设计标准和对医护人员的保护要求,污染区需要负压氧,有病毒的空气不能乱跑;缓冲区需要单向气流,保证阻断有病毒的空气,暖通设计师贾鲁庄也是忙得团团转,一边联系厂家清理库存供货,一边向图纸设计师转达设备准备情况。
“只能看菜下单,有什么设备,按什么设备进行设计”。很快,90台风机、40台带压高效过滤器(新风机)进场。按照贾鲁庄的设计,90台风机,不再在墙上打洞安装,直接布置在武汉客厅原有的各个通风口,统一收集、统一过滤再排放。40台带压高效过滤器,安装在缓冲区,保证经过杀菌、消毒和过滤的空气单向输入到室内,并阻断室内空气从缓冲区进入清洁区。
2月4日晚上9点左右,又一家施工单位进场。根据施工需求,设计图还得做一定变动。
当晚,武汉市委领导再次召集开会,包括卫生部门专家、设计师、施工单位在场,明确提出,“速度还要加快”。
熬了一天一夜,设计师们开始换班休息,一部分坚守在现场继续画图。此刻,排污系统的设计又遇到麻烦。原计划依照原有管道做封闭式消毒排污处理,但给排水总工刘斌发现,给病人使用的排水管网一侧,管道已有几年未使用,做灌水实验,发现堵塞。2月5日,刘斌请来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尝试能否进行疏通,打开井盖一看,管道甚至有脱接或破损的地方。如此一来,原有管道不能使用,必须另外设计,重新构建排污管道。按照这个计划,刘斌和设计团队讨论过后,把排污方案细分成了三块——医护人员使用的废水,由原管网经过两次消毒后排放;病人使用的淋浴间设计3间,每间12个淋浴头,洗漱台和洗脸盆60个,尽量设计靠病人通道旁的地下通道,装上排污管道后,接入地下车库,用污水集装箱收集消毒后装走;病人使用的移动卫生间,收集的污水,则由防卫部门直接处理后装走。为了保证病人在寒风中上厕所不被风吹雨淋,申健等设计师还特意在病房和移动卫生间中间,设计了有顶棚和布帘的通道。这个细心的设计,得到了病人的称赞。
晚上8点过,李黎、申健、贾鲁庄、孙雁波、刘斌、张晓以及其他设计师,坐在已经铺好的床位上,修改最后一版综合了各方意见的设计图。身边,围满了施工单位、卫生部门及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大约21时,最后一版设计图完成。现场的政府相关领导,得到明确答复:“可以!”话音刚落,哗啦啦一阵响,刚刚还焦急围着的各个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和工人,撒腿就奔向自己的任务区。现场瞬间响起各种嘈杂的施工声音。
设计团队无法形容当时的场景,只感觉“特别壮观,又很感动”。
(刁明康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