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国家多部门针对性精准施策

助力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

逾万亿元专项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除湖北外重点项目复工率近九成

本报讯 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情况如何?新增1.29万亿专项债用哪了?用地需求如何保障?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重点项目复工率接近九成 专项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除湖北外,据对各省约1.1万个重点项目统计,截至3月20日,重点项目复工率为89.1%。截至目前,由发改委调度的533个重大交通项目开复工率已经达到97.8%,其中,全国重大铁路项目都已经复工,涉及工点7000个,累计参建人员达到50万人。目前为止,发改委全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超过80%,涉及到的金额将近540亿元。截至目前已经下达2020年中央基建投资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进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同时还提前下达车购税资金2500多亿元,港口建设费70多亿元,民航发展基金240多亿元。

来自财政部的信息: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1848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元,专项债12900亿元,专项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已经达到14079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6%;其中一般债券3846亿元,占69%;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元,占79%,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还有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加快审批协调推进 统筹做好新增债券发行

关于下一步的举措,发改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交通项目的复工达产以及推进新开工项目。一是做好资金保障,目前为止,发改委全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超过80%,涉及的金额将近540亿元。二是投资审批,发改委和有关部门一起会同相关地方采取“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协调推进的做法,提高前期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好全年的投资任务和实际工作量。

财政部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投资计划和相关规定要及时下达各类专项资金。二是要做好对各级财政的库款的监测和资金调度,确保地方结合疫情形势有序推进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三是要抓好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的降费、缓缴税费等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政策落地生效。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激发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指导地方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进度,同时按照资金、资源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督促各地和项目单位加快新增债券的使用,发了债券必须赶紧用,及早形成实务工作量,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不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扩大地方新增债券的额度需要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要向全国人大报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将综合今年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还有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结合疫情防控的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统筹做好新增债券发行工作。

推动《土地管理法》修改 加快重大投资项目用地审批

通过推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启动特殊程序加快审批。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用地涉及用地审批绝不会耽误。自然资源部的举措:一是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来解决审批层级过高的问题。按照新法的要求,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批次建设用地和除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单独选址项目这两项审批事项,法律规定现在可以授权省级政府行使。二是“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审批环节多的问题。三是启动特殊程序,有力应对疫情。

但是下放用地审批权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查和监管,自然资源部强调,第一,严格管控的原则没有改变。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这些原则没有放松,国家总体指标控制也没有放松,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决不能突破。

第二,严格审查的规则、标准没有降低,这套规则和标准是法律规定的,无论是国家审查还是省里审查,尺度的掌握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个权力下放给地方,其实责任也是压给了地方。如果地方不按规则审查,将承担责任和后果。这次改革中特别强调要“放得下、接得住”还要“管得好”。

第三,严格监管措施将更加有力。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监管上下更大的功夫,全面加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 (本报综合报道)

2020-03-26 逾万亿元专项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除湖北外重点项目复工率近九成 国家多部门针对性精准施策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7161.html 1 3 助力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