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工地是男人的天下,也是女人的家园。面对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贵阳云城尚品项目部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两手都要硬”的整体思路,助力项目建设顺畅。为了贵州人民的安居梦,许许多多建筑工人依然奋战在工地上。今天,请随着我们的镜头,走进工地,走近复工战“疫”中的女战士……
刘丹:疫情一线的“守门员”
“来,请过来测体温。36.4度,正常。请登记下,刷脸走实名制通道……”3月13日一大早,中交二航局云城尚品项目部质检部资料员刘丹正在值班“守门”。
刘丹今年31岁,是贵州本地人。当接到项目复工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到项目报到,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工作。“‘疫情’下的复工,安心很重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重活、体力活我可能干不了,但是我在做好内业资料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力所能及为复工战疫守好门、看好人、把好关,让大家安心工作和生活,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刘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丹主动加入到项目青年团员“抗疫”突击队,协助做好生活区和办公区等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督促返程员工严格落实健康申报、隔离等防疫措施。项目部严格执行人员进出管理制度,守好生活区和施工区两个大门,坚持每天体温监测机制,如实登记健康情况。目前,口罩成为标配,分散独自吃饭成为习惯,工作生活两点一线成为大家的自觉,全方位消毒登记、测量体温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我坚信,疫情一定会过去,生活和工作也一定会恢复正常,摘下口罩走进大自然的日子就在眼前。”刘丹充满了信心。
邓中存:钢筋铁骨的“造型师”
上午9点,笔者看到一个“全副武装”的女钢筋工师傅正在绑扎立柱。这位邓中存师傅来自云南腾冲,在工地上干了十多年的钢筋工了。
有人说,钢筋工如同工地上的“造型师”,蹲和躬是她们最基本的劳动姿势了。多年的工地磨砺,邓师傅也学会了识图纸、绑钢筋、操作机器,每一根钢筋的下料和布设,都需要她们躬着腰;每一处钢筋的绑扎,都需要她们蹲着一个结一个结地捆扎。在这一躬一蹲中,穿过去,钩过来,灵巧飞快地“编织”着钢筋铁骨。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工地还开不了工,很多农民工师傅也出不来。贵州这边疫情形势好多了,能够出来工作挣钱也是一种幸福啊,所以我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只见她边说边在一勾一旋中钢筋就被固定好了。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动作虽不难,但每天要重复上几千遍,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和力道,绑钢筋时,用劲小了,打的结就松,用力过大铁丝没拧几道就折断了。
多年的摸爬滚打,邓师傅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男员工差。“如果用手直接接触钢筋会对皮肤造成伤害。绑扎过程也得处处小心,否则钢筋(扎丝)会扎破手指。”只见她一手拿着铁丝,一手拿着勾钳,边说边走向另外一个工作面。
杨冬雨:塔吊作业的指挥官
上午10点,A3号楼塔吊正在升降回旋。“起钩、起钩……前走小车……”20多米高空中的塔吊司机在杨冬雨师傅的精准指挥下,缓慢伸开长臂并缓缓转动。塔吊司机操作杆在她的手中前后左右移动,几十米长的塔吊臂精准地“捏”起了施工材料,将一捆捆钢筋、一斗斗混凝土、一块块砖块安全、准确地吊送到预定位置上。
杨冬雨是云南昭通人,项目复工后,她第一时间来到了工地。近十年的工作经历,杨师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工作认真,眼尖、手准、心细,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余时间,她还经常和塔吊司机一起交流操作心得,切磋操作技术,练就了稳、准、好的真本事:稳,就是起吊运行工件平稳,无论航吊以怎样的速度运行,她的吊钩静如铅坠一般;准,就是工件落位准确,不差一丝一毫;好,就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她和塔吊司机密切配合,指挥有方,确保了为塔吊司机准确操作、精细升降、吊装各种设备、工具和物料,配合施工人员高质、高效完成一个又一个施工任务。
如今,工地上已经安装了5台塔吊,一台台塔吊升降回旋,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咱们工人要复工,因为这是工作,是责任,也是生活。相信通过自己双手,未来的日子就像我们正在建设的高楼一样节节高,会越来越好。”杨师傅说道。
其实在工地上,像刘丹、杨冬雨、邓中存这样的女战士还有很多。疫情当前,为了早日实现贵州老百姓的安居梦,为提升贵州城市化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环境,这群女战士坚守在工地上尽职尽责,无怨无悔,诠释着中交二航人的责任和担当,继续讲述着这个春天复产抗“疫”中最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