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浦东记忆

一眨眼,浦东开发开放已进入了“而立之年”。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浦东却发生了惊人的历史巨变。一个曾经上海的“乡下头”,如今正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而立之年”的浦东,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唱不尽的歌。作为一个“老开发”,作为“八百壮士”之一的我,浦东,我想对你说。

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深深地吸引了我。1993年2月,我从外滩市政府大楼来到刚挂牌不久的浦东新区城建局报到。当时真可谓是“一穷二白”,要啥没啥。办公地是暂借在即墨路上船厂高层中几套房子,他们原作为职工住房的房子一时成为热门的办公楼。几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吃饭临时搭伙在当时的黄浦区中心医院(现在的东方医院)。后在文登路(现叫东方路)上亚洲皮鞋厂楼上借了两层简易办公楼。晚上加班睡在办公室地上,听得见天花板上老鼠窜来窜去的声音,怪吓人的。没有食堂,大家中午“打游击”,自找地方吃饭。交通工具也没有,后向金陵无线电厂借了两辆红色夏利车,成为局的“公务车”。尽管这样,大家仍怀着开发开放的满腔热情,白天黑夜连轴转。那时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浦东开发,城建是排头兵,基础设施先行,当年就打响了“七路会战”,拉开了十大工程建设的序幕。当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创业的激情始终鼓舞着我们向前冲。

浦东勇立潮头,争创第一,攀登高峰,不断实现新跨越。浦东人用智慧、汗水和力量创造了无数第一。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在陆家嘴诞生,如今,这里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中外金融机构云集,成为中国的“华尔街”。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在外高桥诞生。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直至中国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四级跳”,不断跳出发展的新天地,不断创造发展的新奇迹。我们城建系统改革新招迭出,开风气之先。中国的建设招标制度从浦东诞生;规划绿线的概念由浦东最早提出;中国第一条“共同沟”(现在叫共用管廊)诞生在浦东的张杨路;道路的综合养护从浦东发端……一项项改革,无不彰显了浦东人的巨大勇气和魅力,无不凝聚了浦东的大智慧。

“面向世界,站在地球仪旁思考”。这是时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的一句名言。浦东人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干的。浦东小陆家嘴地区是寸金之地,风水宝地,如何把这块宝地规划好、建设好是一篇大文章。正像英国的罗杰斯先生所说:它像一块好的料子,下剪子前一定要设计好,否则,剪坏了,哪怕你再去补一颗金纽扣,也不能换回了。从1992年开始,浦东面向世界,开展了小陆家嘴规划“大赛”。历时三年,陆家嘴中心区规划集国际智慧而诞生。如今的陆家嘴已成为上海现代万国建筑博览,世界一流的规划设计大师都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金茂大厦、国际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三足鼎立”,成为上海的靓丽地标。小陆家嘴可与世界上任何地区媲美。

浦东也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经过浦东开发的洗礼,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一大批干部从浦东走向全国、走向全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蓝天、碧水、绿树,令人向往的境界。高楼林立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志。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才是人类不息追求的目标。

浦东开发伊始,就把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奉献了智慧、汗水和力量。

“而立之年”的浦东,有“浦东速度”——磁悬浮风驰电掣、一往无前;“有浦东高度”——上海中心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度。浦东离世界愈来愈近;浦东与世界的对话与交流日益加强;浦东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热点。

浦东开发开放永远在路上。“而立之年”的浦东,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明天奔跑。

潘阿虎

2020-04-1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7454.html 1 3 浦东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