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金融、行业、产业造成重大冲击。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活力源泉,保护企业、保护企业家利益,就是保护国脉、保护国家。进言之,保住企业就是保住了就业,也维系了基层社会稳定,这既是经济更是政治。因此,企业自救、利益相关者互救、金融机构支持、政府帮扶纾困,势在必行。其中,自救是根本,互救是必要,帮扶支持是必须。以下的建议希望能对非常时期与疫情抗争的企业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能对当前时局下的政府决策部门有所参考。
一、生命至上、健康第一,防疫为先、剩者为王
企业当前应优先做好疫情防控,优先确保员工和企业家平安。此次疫情的最可怕之处是其高传染性和致命性。当前,各地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为做到疫情防控和工作生产两不误,需严格执行地方政府编制的复工指南,切实落实防控组织、防控措施、应急预案、内部管理、宣传教育“五到位”,以及人员健康管理、办公及交通管理、用餐管理、场所管理、监督检查“五强化”,把各项防控和服务保障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到位,不留盲点,不留死角。例如,华为出台的疫情防控管理规则就非常详细,细到鼓励员工自带餐具和餐食,就餐时不允许面对面坐着等。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做好自身防控,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企业家和骨干员工处于人际网络节点中心,工作交接面宽接触人多,是易感人群,尤其需要落实最严格的防护措施。
二、坚定信心、乐观淡定比金子还宝贵
首先,虽然这次疫情来势凶猛,目前形势仍然严峻,但对战胜疫情要充满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战胜特大洪水、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等重大灾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下,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落实责任,采取集中隔离、网格化管理等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严防死守,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同时,科研机构加快筛选药物和疫苗研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明显效果。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储备,有较发达的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疫情终将得以有效阻击。
其次,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有信心。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发展韧性,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过去明显增强。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潜力、完备的工业体系、庞大的经济总量、顽强的经济自生能力,特别是千百年来面对艰难困苦而铸成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注定了疫情影响只是暂时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总体向上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增长逻辑和基本格局。
三、保守财务、现金为王
自助者,天助之。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说,企业首先要想办法自己救自己,想想企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诚然,政府和市场经济从来都不是保姆,企业自保自救、妥善应对才是硬道理。自保自救的底线要求应是确保企业“活着”渡过艰难时期。疫情之下现在大部分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业务发展而是现金流,春季本来就是现金流的低点,疫情可能会给那些资金原本紧张的企业以毁灭性打击。切记:现金为王!这对企业活下来至关重要。
其实,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将面临资金方面的难题,这次疫情中,健康的现金流和最低现金储备是当前头等大事。企业需要以最坏的打算来准备现金流,尽量减少现金损耗,采取一切措施“捂紧钱袋子”保守财务,控制好预算。为此,需要同时抓好“节流”和“开源”。在“节流”上,想方设法削减开支、延缓支付应付账款,极限式降低成本。基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成本和开支大头,多措并举逐一化解。
“开源”方面,千方百计扩大营业收入,尽力扩展收入来源。当然,开源还需要利用更加灵活、多元的融资策略。最高效获得资金的方式之一是直接和老股东或新投资人谈可转债;有渠道获得银行贷款的,要争取尽快拿到,不要在小条款上纠结。融资进行中的企业,若年前已获投资意向,企业、投资人、专业财务顾问三方要紧密互动、充分沟通。企业要坦诚讲清疫情前业务增长预期和企业基本面,投资人和财务顾问要合理评估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优化运营方式,实现紧致化、弹性化、共享化、精准化运作
特殊时期,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及时减速换挡,让整个公司和团队迅速有序地切换成紧致化运营方式和中低速运行模式。举措包括:收缩战线减少产能,暂时关闭一些店面,对于个别利润低的产品线坚决关停,降低和节省成本。对人员相对密集的业务,在士气可控的前提下,分批安排轮休乃至选择停产歇业,直至疫情结束。紧致化还意味着企业人员“瘦身”,但作为有担当和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过紧日子的情形下也应不裁员或者尽量少裁员。为此,企业可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与职工协商一致。这样既可保留员工工作岗位,同时又实现企业“实际瘦身”,从而也缓解支付压力。
此外,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还需要调整优化工作场地和时间,突破固定工时制限制,减少人员现场工作量,形成灵活弹性的生产机制、人员配置方式和时间分配方式。
在企业用工方面,“共享员工”是一种可行的新思路。在疫情持续影响下,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因暂时难以复工而“闲着”的员工支付工资的压力;另一方面,因线上网购需求猛增,线上零售企业门店员工、配送小哥职位却出现大量短缺,“共享员工”由此应运而生。
通过合作用工、共享员工,可共同抗击疫情带来的冲击,合作解决现阶段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同时补充商超生活消费行业人力不足现状,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员工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实现企业间“削峰填谷”的有效调剂,也使社会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疫情非常时期,企业更需要精打细算,更需要精准化、精细化运作。要摒弃平时或有的“广撒网、多钓鱼”等习惯做法,改“扫射”为“点射”,改“漫灌”为“滴灌”。
五、借力各地商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经济中介组织
以上四点大体属企业自救范畴。此次疫情属典型的外部不可抗力,仅靠企业自救还不够。疫情当前,谁也不能置之度外、独善其身。因此,抱团互救,乃至全社会力量一致行动十分必要。其中,各地商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经济中介组织,就是一支重要的可依靠力量,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原本是这些组织的重要宗旨和使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地协会和商会不仅率先组织企业和民间捐资捐物,还协调各方共同战“疫”,充分彰显了新型经济中介组织的精神凝聚力、组织动员力和行动执行力。
企业要充分利用各地商会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通过他们迅捷、实惠、便利地获得有关疫情近况、政府帮扶政策,以及经营信息、市场预测、法律咨询等资讯和帮助。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为下情上达的介质通道,反映诉求是其基本功能,也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他们企业可以直通车的形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真实困难和运营窘境,公正表达诉求,以便各级政府能为恢复生产经营提供更到位、更有力度的针对性帮扶方案。
在协会商会的居间沟通、协调和推动下,还有望促成中小企业间通过资产、业务、技术、渠道、市场等协同,实现资产重组、业务整合、技术合作、渠道共享、市场互用和优势互补。更进一步,小企业与大企业、单个企业与平台、上下游企业间不但可以有效对接,甚至跨行业、跨领域、跨层次、跨区域的企业也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对接,从而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上生成新的产业组合,推动产业分工深化,促进产业能级跃升。
六、用足政府救助帮扶政策,用好金融机构应急优惠政策
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企业,要从困境和危机中走出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帮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近期,各部委、各地和各金融机构雪中送炭,相继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送来“及时雨”,帮助企业“止血”“补血”,助力企业解忧纾困。
2月1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出台30条政策措施,明确要求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通过加大融资支持、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各商业银行也纷纷为小企业“雨中撑伞”。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专属服务+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为湖北小微企业提供信贷审批、资金供给、业务咨询等专门措施,开辟小微企业绿色通道,多措并举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交通银行通过下调贷款利率、延期还款、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全力支持小微企业抗击疫情。微众银行计划在2020年6月前开展逾期客户救助,在不抽贷不断贷的前提下,通过减免利息、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降低还款压力。
企业也应当用好各金融机构近期推出的一揽子应急优惠政策,诸如:提供信用贷款支持、下调贷款利率,取消反担保要求等。
七、赋能强筋,逆势突围,危机孕育生机,风险酝酿机遇
企业在关切当前生存的同时,还需关注未来发展。
此次疫情或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此次疫情催生若干新业态,倒逼生产生活方式加速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在,远程办公已经起步,接下来云业务、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将广泛应用,云办公、云协同将推动把物流、营销、研发乃至财务、会计、人事、质量等管理工作都上网,未来以电商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将成为面向消费者终端行业的主流,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将给各行业带来深刻变革。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来已来,2020年是5G商用全面启动年,企业要高度关切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趋势,及早做好战略预判和前期谋划,力争在当前疫情下逆势突围,并乘势而上。
利用当前疫情这个非常的“闭关”时间窗口,企业家们还要抓紧修炼内功、固本培元、赋能强筋,多思考平时尚未深度思考的诸多问题。比如,中后台建设问题,之前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忙着做(前台)增长,不够重视中后台建设,或者说顾不上。传统上中后台建设包括:组织、文化、人力结构、内部系统,以及整个内部协作的流程等,现在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后台与前台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与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朝着去中心化、扁平化、分布式方向演进,企业面临中后台建设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此外,诸如数字化战略转型、线上业务与业态重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产业升级、生态位建构,以及人机协同与智慧管理、不确定性驾驭与韧性管理等,也都需要企业家积极直面,潜心思考。谨记,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作者系博士,战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