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掘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以往的处理方式一般是用船运出再进行填埋,不仅浪费土地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在6月3日举行的2020年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月”观摩会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分会场上,坐落在工地一侧的全封闭式工厂吸引了众多观摩者的目光,原来这个工厂是一个泥浆全干化处理系统,可将隧道内不断挖出的泥浆实时“变废成宝”。项目部通过实施泥浆干化永久化、交叉施工规范化、安全管理标准化的“三化”管理,为该工程贴上了“环境和谐型越江隧道”的标签。
由上海建工承建的江浦路越江隧道位于大连路隧道和杨浦大桥之间,全长2.28公里,是上海第17条穿越黄浦江的越江隧道,建成后将完善上海北部地区越江交通布局,促进浦江两岸一体化发展。
泥浆干化永久化
“工地旁的这个全封闭工厂可以喝进‘废泥浆’,吐出‘再生土’”。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增业介绍,通过这套泥浆全干化处理系统,隧道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泥浆可通过全干化处理系统使其含水率达到40%以下,以往的废弃泥浆就变成了可再利用的土方,目前已用于浦东机场的填海造路工程。
据介绍,泥浆全干化处理系统包含泥浆循环系统和泥浆压滤系统。其中,泥浆循环系统集制浆、调浆、泥浆分离等功能于一身,可对粒径20微米以上的土壤进行筛选。同时,为了达到全干化处理的效果,又增加了泥浆压滤系统,可处理比头发丝还细的20微米以下粒径的土壤。此外,分离时产出的二级排放标准水还将用于盾构机制浆的再循环,有效实现泥浆干化永久化、自然资源再利用,大力提升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水平。
交叉施工规范化
江浦路隧道不仅穿越黄浦江,同时还穿越了大量构筑物,包括老码头、轮渡站、防汛墙、散粮筒仓和滨江公共空间等,并与周边轨交14号线、18号线等多项重大工程交叉重叠施工。为了将施工风险降到最低,项目部加强工程筹划,强化统筹协调、夯实基础管理,确保工程本体安全。特别是在大小盾构相互穿越方案的比对、风险的分析过程中加强科学论证,确保建设程序和施工规范化。同时,还在建设中应用了“大国重器”——国产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机,该盾构的开挖面压力波动可控制在一千帕以内,确保穿越过程中构筑物的最大变形沉降远远低于业内合格标准。这也是国产盾构机首次应用在上海越江隧道施工中。
除了设备领先,项目部还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措施,为交叉施工加上“双保险”。例如,技术人员将原本一天一次的泥浆指标检测“加速”为两小时一次,并在穿越构筑物期间每隔两小时就对盾构机的各项实时推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便于及时指导下一步的安全施工。
此外,在平移为施工“让位”的百年建筑的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施工,形成了老建筑平移与保护的规范化施工模式。
安全管理标准化
作为此次“安全生产月”的观摩工地,江浦路隧道项目也集中展示了近期工地防控疫情的各项安全措施。项目书记沈华表示,工人是项目部疫情防控的主体,也是项目复工复产的关键。项目部结合实际编制疫情防控方案,对在岗人员、返沪员工进行分批分类管控;设立疫情防控监测站,筑牢工地安全防线;通过LED屏滚动播放防疫宣传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漫画、制作警示标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也因为“把好门、管好人、备好物”的积极防疫举措,确保了2月28日该项目顺利复工,成为率先复工复产的市重大工程之一。
此外,工程建设三年多来,项目部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上海建工安全管理“十项指令”,坚持项目经理带班检查、安全技术交底、晨会晚会等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切实做到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复工“号角”的吹响,项目建设也随即按下“快进键”。目前,工程已实现越江隧道西线贯通,东线也将迎来后期贯通。项目负责人丁涛表示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将“三化”工作进行到底、落实到位,精心打造环境和谐型越江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