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经常会靠经验来做一些事情,但往往这种经验判断,并不那么准确。只有让城市拥有它自己的‘大脑’,让它自己去感知、去倾听,才会得到一个城市真正的答案。”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央视《开讲啦》讲述“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生活的关联。
什么是城市大脑?
王坚说,城市大脑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而是城市发展到今天,需要有它自己的“智能”去感知、去倾听人在城市里的活动,正是这些人的活动,才会重新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而城市大脑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城市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王坚说,理解城市大脑,首先要把城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因为只有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才能拥有大脑。“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协调,之后才是去治理问题。就和人一样,手脚各司其职,大脑把它们协调起来;城市大脑也把各司其职的部门系统协调起来,共同做好一件事。
城市是治理的基本单元。王坚说,过去我们对“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体系的认识是不够的。实际上,城市是一个由许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过去讲智慧城市等这些概念的时候,到最后都会变成很局部的东西,比如智慧停车场、智慧窨井盖、智慧楼宇……慢慢地,一个城市的完整体系就被碎片化了。所以每年都有新技术,但城市问题仍然越来越严重,这说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盲目的。”
“城市大脑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功能是协同,而核心就是要突破时空的限制”,由此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看病就医不再需要重复排队,可以“先就医后付费”;停车场取消停车杆,减少拥堵,可以“先离场后付钱”;去旅游,二十秒即可入园,三十秒入住酒店……未来人们的每一次出行、城市里的每一寸土地和资源都会被精确计算。
城市大脑是从无到有的创新
2016年4月,王坚首次向浙江省杭州市提出了“城市大脑”的概念,成为“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据王坚透露,今天有五百座以上的城市正在建设城市大脑。
王坚说,“城市大脑这个提法在国外是没有的,是中国的创新。杭州第一个启动以后,这个概念很快被大家接受了,而且接受度很高。之所以接受度高,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王坚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还是在把城市大脑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解决城市局部的问题。“要说局部的问题,每个城市都不一样。但是作为一个体系来探索,城市之间是有很多可以共同借鉴的方式和经验的。”
王坚认为,某种程度上,全世界的城市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比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等,这些目前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以杭州为例,现在杭州的机动车保有量是两百九十八万辆。王坚说,在有城市大脑之前,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在某一时刻有多少车在路上,城市大脑的第一步就是数清楚每时每刻路上究竟有多少车,而这才是真正影响交通的。所以,当一个城市拥有了大脑,“城市”这两个字也将重新被定义,这是一次认识和技术上从无到有的创新。
“城市大脑能够最先出现在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有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城市数据资源的积累将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快,所以中国才能找到一条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城市目前还没有的新路。反过来,城市大脑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实际上也是中国为全世界的城市发展所做的新探索。”
王坚认为,城市大脑的建设应该体系性更强一些,不是简单地只盯着一个局部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地来解决和改善城市的问题。“真正的城市大脑建设应该是让我们的城市像一个真正的生命体一样,随着时间而成长,随着处理的事情的增多而不断积累经验,它的能力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比如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都会慢慢沉淀在城市大脑里,不会随着管理者的离任而消失。那么,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变成城市治理的经验,这个城市的治理能力就会逐步提升。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