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读书杂谈

因工作关系,我常驻广州,广州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其中不乏纪念先贤的黄花岗公园、农讲所的旧址、南越王的墓,以及禅宗的祖庭光孝寺。六祖慧能与其师兄神秀偈言的故事流传甚广。神秀本的悟道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六祖在此基础上更甚一筹,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彻大悟,忘我无我,明镜也好、菩提也好,已是无一物了,也染不得尘埃。但凡夫俗子,躬身入局者,还是效仿神秀的做法为好,也即“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就是如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工作之余,也有些时间,喜读书,也善写一些笔记之类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致汲取儒释道三家,虽源不同,道不同,但无一不强调修身。儒者更是将修身列为处事之首。修身,关乎为做人、做事。修身之法,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我最佩服的是文正公的功过格。功过格也非曾国藩自创,而是曾公看了《了凡四训》后推崇备至,更是将把自己的号改为了涤生,自己每日记录日常,反省自己的功与过,时常总结,以求“不二过”。

我在学生时代,获知曾公的修身之法后,也时常操练,但也时断时续,记录自己每日得失,以求日日新。有时会记录自己工作、学习中的缺失和感悟。如有时操之过急,眼中只有事,却忘了心中要有人,须知凡事还是需和大家通力协作才行,还是得有共识;有时做事为学多有拖拉,今日事不能今日毕,明日复明日的情况时有发生,着实应该给自己记上一过。

有时也会记下自己对长辈的不妥。记得曾经看过一张图片,说的是一儿子对着自己失智的父亲,大声吼道:“我已经对你说了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是不明白呢。”老父亲无奈地看着儿子,回房拿着自己年轻时的日记,上面写着,“孩子牙牙学语,今天教了他三十多遍,他会说……了,太好了!”儿子看着日记上朴素的话,当场抱着老父亲失声痛哭。祖辈、父辈日渐衰老,难免诸多方面大不如前,还记得孔子说过,孝敬长辈最难得便是这“色难”二字。

捎带着也会写上几笔女儿的童趣与自己育儿需要改进之处。常年在外地工作,难的是与家人间的相互思念,尤其是五六岁的女儿,知道我最喜食巧克力,遇幼儿园发的,或是长辈们给的糖果,她都会藏着,存起来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睡觉前时常摆弄一番,和她母亲说:“爸爸最喜欢吃巧克力了,我要留着等爸爸回来给他吃。”每每想到这些,总是不由得心头一热,擦拭眼镜。有时,女儿做错了事时,或是见她做事慢,也会着急,也会呵斥,事后想想,总有悔意,觉得还是如同对长辈一样,缺了这换位之心,若是孩子生来都会,岂不是成了哪吒,就算是哪吒,也得苦等三年六个月的孕期不是?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古时赵简子门客周舍,只记录赵简子不足之处,而不记做得好的地方。好的雕塑为世人称赞是因为经受了千般打磨。这为人为学为事也是如此,需得自己时时地打磨,时时地自省,以求自己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020-06-1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8595.html 1 3 读书杂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