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各种不同的风格纷纭杂沓。猎奇与高雅、豪华与朴实、创造与炒作、游戏与严谨并存,其中有许多精品,也不乏庸作……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共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使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
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即将上线。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所著。该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做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该书分为11章,近166万字,2515幅图片,12开硬面精装,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收录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书中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的三个附录亦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
罗小未先生为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作序,她写道:郑时龄先生这本《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是迄今为止研究上海近代建筑最完整与全面的著作,勾画了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全景。该书1999年出版第一版,之后经过20多年的研究,其间他直接参与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和考证,得到社会各界和研究团队的帮助和支持,获得大量图片以及有关建筑和建筑师的信息。新版的基础完全不同于第一版,作者深入探讨了建筑风格的成因,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讨论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对建筑历史演变的认识和反思,在于研究上海建筑的过去,从而思考上海建筑的未来。
郑时龄在书中写道:“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不是某种建筑风格,不能与世界建筑史上的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历史建筑风格的兴替归于一类,而是一种总体建筑风格的表述,一种几乎集各种风格之大成的折衷建筑风格。建筑历来都是时代的史书。历史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历史上的某座建筑从来不能说是某种确凿不移的风格。历史是延续的,建筑由于技术和材料以及地域的影响,在使用中会有所改变,也具有延续性。” (同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