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2020年城市体检将以“防疫情补短板扩内需”为主题,对36个样本城市进行城市体检,查找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要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制定反映城市发展建设目标和实施状况的量化指标,可衡量、可监督。2019年6月,住建部成立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确定了长沙、广州、南京、厦门、成都等11个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试点城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由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等单位组成的第三方城市体检工作团队制定了《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部分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36个城市包括一、二、三线各级别,体检内容包括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目的在于系统梳理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纳入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各城市首选组织开展城市自体检,增加符合本市自身特色的指标,有针对性地查找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城市体检工作技术支撑,建立城市体检信息平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将对城市自体检和信息平台建设进行指导,并适时组织开展业务交流。
体检方法
采用2019年统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大数据等,结合2020年城市建设防疫情补短板扩内需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体检城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反映强烈的城市建设问题。综合主客观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形成城市体检报告。
体检内容
城市体检内容包括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
(一)生态宜居。反映城市的大气、水、绿地等各类生态环境要素保护情况,城市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情况。
(二)健康舒适。反映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城市居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情况。
(三)安全韧性。反映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的风险防御水平和灾后快速恢复能力。
(四)交通便捷。反映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水平,公共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五)风貌特色。反映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情况。
(六)整洁有序。反映城市市容环境和综合管理水平等情况。
(七)多元包容。反映城市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人群的包容度。
(八)创新活力。反映城市创新能力和人口、产业活力等情况。
在城市体检过程中,第三方将根据各城市的不同特点,选取特征性指标进行评估,反映差异化的特性。
任务分工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负责统筹第三方城市体检工作,承担开展第三方城市体检技术分析,完成第三方城市体检总报告和样本城市分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完成社会调查总报告和样本城市分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部遥感应用中心)研发城市体检信息平台,为城市体检全面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组织专家对样本城市的调研指导,建立地方技术机构支撑网络,开展技术指导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