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建 贡海斌
2020年4月26日,为了保证涪秀二线铁路白沙沱隧道无砟轨道施工正常进行,负责混凝土供应的中铁四局二公司机械分公司搅拌站站长裴维勇和同事们,每天24小时待命,随时保证混凝土供应随叫随到,为“五一”前这座万米隧道主体全部完工进入铺轨阶段,做好充分保障。
今年8月份,涪秀二线铁路涪陵到中嘴段即将开通运营,自2015年来的涪秀二线铁路以来,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裴维勇和他的同事们也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涪秀的岁月里,经常有人跟裴维勇说:“咱们官无一品,职无一级,为什么还要费心费神的去搞创新?”可裴维勇却不这样认为,别人口中的“费心费神”的苦,他却始终乐在其中。
1985年,年仅17岁的裴维勇来到中铁四局二处架子起重班,从此与工程机械结下不解之缘。长期的一线作业,让他在工程机械操作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让他逐渐成长为解决现场机械问题的行家里手。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项现场遇到的难题,裴维勇都会得到莫大的满足。
2006年,位于银川的太(原)中(卫)银(川)铁路黄河特大桥基础施工遇到了流沙,成为阻碍施工进度、影响施工安全的“拦路虎”。裴维勇当时是一名吊车司机,主要负责钢板桩、钢护筒的安放施工。流沙影响工期,他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解决问题,他跑遍临近工地,观摩别人的施工方法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再对比翻阅专业书籍,最终设计出了钢板架:将原来需要两台吊车的钢板桩喂桩减少到一台,降低了大型设备集聚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功效。针对流沙淤泥造成的钢板桩施工难问题,他和工友通过提前清理锁扣处淤泥等杂物,并涂抹黄油,有效防止了钢板桩缩合不密实、安装速度慢等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2009年8月,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开工,负责钢筋笼吊装作业的裴维勇发现,27米的钢筋笼分2节单钩吊装,钢筋笼很容易变形,有时还会彻底报废。他经过仔细研究,最后建议改成3节,用吊车大小吊钩配合的方法吊装。方案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原来吊装方式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还加快了钢筋笼安装速度,使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8%,节约了约200万元的人工费。
2014年以后,中国基建行业迎来新一轮现代化升级改造,大量信息化、智能化装备被应用到工程建造中。已经年近半百的裴维勇,也面临着知识和技能迭代的考验。在负责织(金)毕(节)铁路搅拌站站长工作中,他挤出工作间隙的每一分钟,全身心扑到知识更新上,恶补搅拌站信息化相关知识。裴维勇经常跟在前来调式的工作人员后面,耐心看,详细问,把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响应机制都搞清楚、弄明白,回来再反复琢磨。很快,他就系统掌握了搅拌站信息化运行的原理,不但能够循着原理减少和避免报警次数,还开始带领其他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条件下搅拌设备的各处响应部位进行优化改造。他对涪秀、哈牡、玉磨等铁路项目的搅拌站不断进行小改小革,提升了称量系统的精度,延长了搅拌站皮带输送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了搅拌站的噪音污染。
2017年,牡(丹江)佳(木斯)客专铁路开始建设。牡佳铁路跨鹤大公路特大桥27孔32米箱梁运架施工时恰逢冬季,由于该桥设计纵坡度大于现场架桥机设计最大值,且架设方向为下坡,梁车喂梁时会出现溜车现象。同时,由于架桥机动力及制动系统不能保证过孔时的安全,存在着机械设备过孔倾覆的风险。为保证施工安全,裴维勇白天穿梭在冰天雪地的工地实地勘测,晚上和技术人员通过3D模拟细研方案,三昼夜不休,研究出了在架桥机变频器处安装电阻箱,在支腿上加焊吊耳,加设增高连接节等方法,减少了架桥机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坡度;运用防溜枕木和自制铁楔,控制了架桥机的行走速度。这些创新举措,确保了架梁机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安全施工,为提前4天完成了箱梁架设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35年来,一直在基层与机械打交道的裴维勇,靠着一股“钻”劲,攻克了无数现场难题,形成了数十项技术成果,先后荣获中铁四局“十大能工巧匠”“苏州市高技能突出人才”“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以及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在自己的工程人生中书写了一段段难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