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举办首场“院士论坛”,吴志强院士作主题报告解读——

2035年绿色城市蓝图如何绘就?

□本报记者 徐 敏

“未来社会发展的‘三大智化’,即城市智化、规划智化和组织智化,能够为我国下一个15年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目标勾勒全景式蓝图。”在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日前举办的首场“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未来置顶,技术预测——绿色城市规划先行》主题报告中,对未来15年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划动向作了预测与分析。

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目标,促进“十四五”期间上海绿色建筑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开展了“院士论坛”活动,旨在整合专家资源,开启高层次对话,促进产学研对接,为行业把握最新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为相关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上下游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合作平台、转化平台。

首场“院士论坛”的主讲人是吴志强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城乡规划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曾先后担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新城总规划师。

论坛上,吴志强首先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新增的第九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讲起,从国家学科建设和学校学科发展两个层面回顾了科技发展预测工作对过去1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所起到的关键指导作用。“可以看到,15年前确定的该领域优先主题,如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正是如今行业的热点与难点。”吴志强说。

随后,吴志强结合目前已拟定初稿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基于“大、智、移、云、链”(大数据、智能城市、移动通讯、云计算、区块链)的宏大回归与推演,概括了2035我国城镇发展的十大基本背景,分别是: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口结构变化(包含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境文化同空间融合)带来的城市人需求变化;人类对更长健康寿命的期望;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城市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革命,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模式所带来的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由大规模建设转入既有建筑的维护与功能提升,由“大拆大建”模式转为“精细修缮”模式带来的城市发展新挑战;对于城市建造和维护的精度、敏度、频度具有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将成为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区域极化和城镇群落协同。

在此基础上,吴志强首次创新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的五大突破方向: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智化;“新基建”的全面建构;城市规划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过程的全面智化;从“城市物质感知”到“城市情感感知”的转变;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全面建构,为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他还系统展望了区域城镇群落、能源系统、水系统、建造系统、气系统、生物系统、城市智能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城市连接系统这九大未来城市的置顶技术领域,以及涉及的108项专门技术。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吴志强在报告的最后指出,未来15年里,三大智化——城市智化、规划智化和组织智化都是革命性的。他解释说,人工智能将我们的环境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感知、自我迭代的物体和环境,人类从未创作过这样的自我进化的环境。设计一直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上,未来设计送到用户手上只是起点,后续我们还将参与整个运维与更新的全过程。同时,人工智能4.0的城市智能化设计,将成为生产生活环境中革命性的、颠覆性的、自发应对根本任务、主体定义。新的设计定义就此诞生。而纳入最专业人才的规划设计网络,将使整个组织系统实现更智能。“今后,谁能在‘三大智化’领头,谁就能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设计等所有方面领衔世界的最前沿。”他勉励大家主动拥抱新的技术变革,助力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0-07-30 徐 敏 □本报记者 徐 敏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举办首场“院士论坛”,吴志强院士作主题报告解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191.html 1 3 2035年绿色城市蓝图如何绘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