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明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新”即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大量城市间和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新基建”本身优势和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以新型城镇化为体系性支撑,让“新基建”为新型城镇化赋能,以新型城镇化为物理空间上的引领布局,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的同步并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新基建”是建设高质量城镇体系的基础保障。城镇体系是在一个国家和一定区域,由不同职能分工、规模结构的城镇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序且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优化和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很大,这既包括城市群的城市和城市之间高速、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都市圈中城市和郊区、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之间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是“新基建”的一个主战场。
“新基建”是赋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扩大需求、调整产业和人口布局。在技术进步、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从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到各类产业发展,都要体现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现代化城市要求。“新基建”就是要建设符合现代化城市要求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如新一代智能信息网络,包括5G、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另一方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与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市政、环保、公共卫生等传统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对传统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而建设形成新的基础设施。例如,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形成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电力物联网、城市感知设施、智能化市政等。“新基建”的赋能效应将为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叠加红利,通过将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智慧现代城市。
“新基建”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在推进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科学建城理念树立不牢,交通拥堵、内涝频发、污水横流等“城市病”普遍存在,与城市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殷切期望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新基建”依托城市全要素资源整合、重构和再配置,通过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最终实现城市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及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配套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为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环境。“新基建”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让城市更宜居、高效、安全,使人们安居乐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事业,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打牢长远基础的基本举措,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的相互赋能、相互融合必将成为接力“旧基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