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媛 袁雨飞
智能数据系统自动开展隐患与危险点排查并发送预警信息,工人佩戴的智能安全帽自动采集、传输数据并进行语音安全提示、VR技术身临其境……这不是创意虚拟的画面,而是在中国二十冶承建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棚户区改造项目(坡努屯A地块)项目部智慧工地施工现场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
7月26日,中国二十冶通过巴马区域企业开放日活动展示了先进智能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相当于给工地装了一个“智慧大脑”。“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端无时无刻查看项目施工情况,及时发现施工风险,这真的是科技创新驱动带来的便利。”项目部安全员邹永春师傅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部依托BIM技术,建设智慧工地系统平台,把安全、质量、劳务、进度数据集成整合,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整个建造过程,达到安全、质量巡检智能化,劳务人员管理全面信息化,施工方案实现模拟优化,交底实现直观可视化。
“智慧大脑” 使工地变“聪明”
项目依托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运用“BIM+智慧工地”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并通过工地可视化系统,建立起劳务实名制、塔吊防碰撞等八个系统,实现了项目信息化、远程管理数据化、综合运用智能化。BIM+智慧工地的使用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使管理更便捷、更高效,把握住建筑施工未来新高地,推动了建筑施工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机电系统繁多、管线复杂,经常会出现预留孔洞未预留,机电、设备管线安装时发生碰撞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只能在墙体、楼板上再次开凿,安装管线时相互交叉还会减少楼层实际使用空间。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Revit管线碰撞检验与NAVISWORKS管线碰撞检验,提前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建模,设计最优管线排布方案,在三维模型中直观显示各个位置的预留孔洞。在工程前期解决了管线“打架”的问题,保证管线布局的合理性,有效避免施工返工,节约了工期。同时,以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进行虚拟施工,提升施工方、监理方、业主方对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问题的把控。
多种新技术 强化安全保障
项目部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采用多种新技术强化安全保障。利用虚拟空间VR技术让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事故案例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提升安全教育效果,增强安全施工意识。利用现场环境监测仪、塔吊监控等智能硬件即时采集数据,通过数据决策系统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到现场负责人的手机端,从而提醒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工人佩戴装载智能芯片的安全帽,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可实现数据自动收集、上传和语音安全提示,可清楚了解工人现场分布、个人考勤数据等。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项目部通过积极组织项目施工人员及大力推广BIM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建设正在快速有序推进,这个“智慧大脑”的全方位深度应用,让项目施工现场更安全,建筑品质更可控。
据悉,巴马棚户区改造项目(坡努屯A地块)作为河池市巴马县最大的棚改项目,该工程包含25栋高层住宅,6栋商业楼,1栋民俗用房,1栋门卫,1个地下车库(局部两层),总体建筑风格以现代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巴马特色。其中9栋已于上半年实现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