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补短板扩内需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来了

今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收官之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两新一重”(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新型城镇化,哪些方面的任务将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又有哪些“工具”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

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被纳入新型城镇化补短板领域

7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会议指出,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要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任务》),第16条提及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主要内容事关疫情防控短板。

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降雨,防汛抗洪形势牵动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地区和城镇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影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7月7日,安徽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当地高考被迫推迟。

对此,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扩大了新型城镇化补短板领域,涉及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会议要求,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台风、地震、火灾等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落户县城,此次会议要求,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

多元化投资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大关键在于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这方面,既需要政府方面的专项财政支持,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和金融方面的多元化支持,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

单纯依靠财政方面投入造成的弊端是有教训的。最近曝出的贵州省独山县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刚脱贫的县截至目前仍留有135亿元的政府债务,平均到该县每个人身上有近4万元。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投资是前任领导搞的形象工程,但大部分举债投资还是投在了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方面。这当然包括对城镇化的投入,没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就难以实现城镇化。

国家发改委在7月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的撬动和牵引作用,优化投资方向,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另有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4%。

除了这些政府性投入方面之外,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还需要探索出一些新的盈利模式,让多元化投资成为可能。

其实,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市政公用领域,因为社会资本参与,正在逐步改变过去市政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方式,发挥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优势。

“新基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

新型城镇化是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增加土地流转能力,增强城市集聚效应的城镇化。与以往简单“造城”的概念不同,下个十年核心城市和重点城市将进入都市圈建设时代,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而在此过程中,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为“新基建”提供更加丰富的和应用场景。新型城镇化从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到各类产业发展,都将以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可再生能源等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是“新基建”重要的“用武之地”。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

通知指出,要针对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实效。

通知提出,要以“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水平,优化产业发展数字环境,强化网络安全能力保障”为重点方向。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深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

因此,“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过程。在热议“新基建”的时候,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更不能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

2020-08-03 胡婧琛 补短板扩内需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218.html 1 3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