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块预制箱梁被稳稳地吊装到了预定位置,一座连接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跨界”公路桥——上海东航路元荡桥顺利合龙。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首个实现贯通的省市对接工程,该项目的“融合”建设模式也成为了示范区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一体化进程的样板,为跨省市政工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长三角地区河流湖泊众多,也成了许多“断头路”的天然阻隔。被元荡湖相隔的金泽、吴江两地,虽近在咫尺,但开车却要绕道高速20公里才能到达对岸。为此,作为示范区揭牌后的首个重点跨区域断头路打通项目,青浦区东航路(沪青平公路—江苏省界)新改建工程自开工起就备受关注。其中由上海宝冶市政工程公司承建的二标段核心项目元荡桥,更是连接沪苏两地的关键节点。桥梁全长180米,双向四车道,一头连接苏州吴江的康力大道,另一头与在建的上海东航路新建工程相连。
一体化标准打通“断头路”
这座不算太大太长的公路桥,由于跨省的缘故,在建设过程不得不对接沪苏两地的水务、航运、规土、城建等多个部门,也因此先行试点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标准。
过去,省际间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各地的规划、审批事项和流程都各不相同。据悉,最初,元荡桥的江苏一侧的吴江康力大道段按市政道路建设,而上海一侧的青浦东航路段按公路建设。市政道路有人行道,而公路则没有人行道,为使两边道路同宽,风格统一,上海东航路段也相应提高了标准。此外,江苏方面需要出具桥梁防洪评价报告,而上海对这一尺度的桥梁没有相关方面要求。上海市青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耿伟荣介绍,“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作为一个平台,实现了两地的相互对接。特别是在桥梁防洪评价阶段,我们采用一张批文、两地盖章、共同审批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一体化的成效。”
除了顶层规划设计的一体化“融合”,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也时常需要互相统一标准。上海宝冶市政工程公司东航路元荡桥项目技术主管鹿利恒介绍,为了满足元荡桥的人行道样式与上海东航路、江苏康力大道相协调一致,项目部对桥梁栏杆样式也颇费心思,希望能同时满足沪苏两地的“审美眼光”。为此,项目部特地前往金泽古镇和苏州吴江踏勘,提取了大量江南桥梁元素,形成12种样式方案,让两地政府共同选定。
泥浆“零泄漏”保护水环境
合龙现场,记者看到正在施工的桥梁下方的元荡湖水质清澈、碧波荡漾,完全没了以往工地现场尘土泥浆四溢的痕迹。鹿利恒告诉记者,元荡桥地处上海市水源保护地,水资源保护要求十分高,同时桥梁建设周期较短,若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则无法如期完成施工,也必然会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水体污染。对此,宝冶项目部积极开展技术讨论,摒弃了传统的围堰法施工,采用水上钢平台配合内外钢护筒的施工工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确保产生的护壁泥浆不落入元荡湖内。
鹿利恒说,在桥梁水中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机械钻孔过程中使用的护壁泥浆、清孔所产生的沉渣以及水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溢漏对水质影响最大,且最难以控制。若这些泥浆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会给作业空间内水体坏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
为此,项目采用内外钢护筒的施工工艺,确保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泥浆、钻渣均被封闭在内外钢护中,其中外护筒内的泥浆通过泥浆循环泵抽至泥浆循环中转箱,再通过泥浆泵转运至岸上的泥浆池。通过这些步骤实现泥浆完全与天然水体隔绝,实现水中泥浆“零排放”,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不会污染周边水体环境。
争分夺秒展“长三角速度”
今年3月,元荡桥正式开工。项目原定于今年年底完工通车,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与青浦、吴江两区会商,竣工时间提前至今年10月底。承建方上海宝冶更是自我加压,立下“军令状”,将竣工时间提前至9月30日。
项目开工之初,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上海宝冶积极推进项目复工,围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规划建设”,克服新冠疫情、原材料运输道路狭窄、大型箱梁陆路运输不通、43天梅雨时长等种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积极组织技术攻关,以关键施工工艺优化为先导,先后攻克“水上钢平台搭设与施工、大直径水中钻孔灌注桩施工、大跨径桥墩连系梁预制安装、大型箱梁水上运输及吊装”等多项重难点。并在建设中秉持着“争分夺秒,确保质量,精心组织”的原则,加紧推进项目建设。
从开工到大桥合龙仅用了5个月时间,宝冶建设者们跑出了“长三角一体化速度”,也为实现9月底全面通车打下基础。在当天的合龙仪式现场,上海宝冶还召开了“大干六十天,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劳动立功竞赛动员大会。上海宝冶市政公司副总经理杨国雄代表公司郑重承诺: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进一步严把质量关,加强安全管理,充分展现“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充分践行“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宝冶精神,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注入宝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