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义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为工程建设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倡议之下,“走出去”的政治、外交大环境明显改善;“六廊”“六路”规划明确了“走出去”的重点方向,为工程建设企业产能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系列政策措施和合作机制,增强了企业海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机遇之下,也要直面海外发展的挑战,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虽然在亚非地区打开了市场,但在欧美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准入障碍,以及技术和标准壁垒;面临着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困难;面临着政治、经济风险日益突出,贸易壁垒主义重新抬头等风险。
机遇和风险之下,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要“走出去”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树立五个理念,实现四个转型。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建设企业海外发展新理念
一是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大战略,秉承“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丝路精神,其要义之一就是坚持合作共赢。以“丝路精神”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各种经济合作模式,都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和共赢。
首先是与当地资本的合作共赢。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民生属性,很多国家和地区希望甚至要求外资与当地资本合作,才能被授予特许经营资格。另外,好的合作伙伴也可以让企业更快速地融入当地,为建设和后期运营带来很多便利。其次是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既是对市场规律的遵循,更是一种能力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有当地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专业咨询机构和合作伙伴等。企业要增强整合各方资源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再次是与同行的合作共赢。中资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要摈弃低价抢标、杀价成风的不良做法,抱团出海。中资大企业要带领小企业出海,小企业要成为大企业的合格分包商。同时,加强与全球同行的合作,发挥各自在技术、管理、专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工程建设行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借力中国因素,主打中国建造,把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创新培育出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从商业模式看,各国对主权债务比例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权担保申请优惠贷款的模式渐遇阻碍。尤其是中东欧国家,欧盟严控债务比例,无法主权担保举债。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使用股权投资、建设相结合的EPC+融资、BOT、BOO、BOOT、PPP等商业模式,满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角度看,要以技术创新抢占尚由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工程承包高端领域;以管理创新整合海外工程承包的产业链、技术链,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主导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技术标准、运行规则和运行模式。
三是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合规意识是企业“走出去”的必备素质,要想在全球市场走稳走远,做优做强,必须遵守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诚实守信、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合规意识更是企业“走进去”的重要条件,走出国门只是跨国经营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遵守当地社会责任、环境责任,遵守当地竞争规则、金融规则、贸易规则、知识产权规则等等,融入当地市场,融入当地经济,真正实现“走进去”。在当地有了立足之地,还要持续合规经营,努力成为当地的优秀企业,成为本土化的卓越企业,最终实现“走上去”。
工程建设企业合规经营,要注重全面识别合规要求、健全合规管理架构、制定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运行机制、防范应对合规风险、持续改进合规管理体系和重视合规文化建设。针对工程建设行业特点,尤其要注重全面掌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关于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履约、劳工管理、环境保护、连带风险管理、债务管理、捐赠与赞助、反腐败、反贿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做到知悉、践行合规经营要求。
四是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识,绿色低碳是国际潮流。“一带一路”途经中亚、西亚、北非许多国家,干旱荒漠化等生态脆弱问题严重,都需要坚持绿色低碳,以期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关注清洁能源、低碳建造和新兴工程领域。清洁能源建设是“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而且水电资源、铀资源、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都十分丰富,存在很多合作机会。工程建设企业应积极关注新兴工程领域,比如绿色建造、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荒漠化土地治理、沙漠治理、碳捕捉等,不断拓展新市场、开辟新领域、打造新业务,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五是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到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彰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国际政治风险上升。国际工程项目近年来也呈现大型化、复杂化、长期化趋势,国际工程承包风险凸显风险大、点多面广的特点。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加强防控。风险管理是对外承包工程的关键词之一。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要着力防范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东道国通胀风险、业主支付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要提高防范意识,进行风险分析;建立风控体系,明确防范责任;制定处理预案,临危沉着应对。利用好保险市场的信用保险,金融市场的远期结售汇、保理、外汇掉期,以及菲迪克合同中关于价款支付、汇率约定、物价调整条款等风险控制工具。
二、工程建设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由单纯工程总承包向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转型。“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亟需发展资金。传统的单纯工程总承包已经无法满足沿线国家发展需要。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已从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管理能力的竞争演变为企业投融资能力的竞争。过去对外承包工程模式以EPC为主,个别采用EPC+F模式。现在市场对承包商带资、融资、投资需求越来越大,BT、BOT、PPP等集投资、建设和运营于一身的项目大幅增长。参与项目投资成为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资金实力成为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的核心要素。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投资已成发展方向。中国电建就提出,今后海外项目要以PPP模式为主,实现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我国政府深谙这个关键,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主体的落地,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
从工程承包到投资,跨越很大,挑战也很大。解决好思想观念转变、组织架构调整、管理流程再造、项目管理人才储备等问题,企业自身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得以提高,就如同掌握了开启跨越之门的金钥匙。
二是由工程总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转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投资加建设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承包商不能仅仅关注项目建造期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基础设施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效益。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运营期运营维护的成本支出。只有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性能、经济效益进行科学设计,才能从长期运营中获得收益,才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才有利于筹措资金和实现退出机制。
施工企业需要主动做出调整,由原来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向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到运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转型。持续增强企业综合协调能力、资源集成能力,成为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总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产融结合更加紧密的新型服务供应商。如中国通讯建设集团公司,依靠咨询规划、网络建设、运营支撑、股权投资的海外业务“四部曲”战略,成功覆盖坦桑尼亚通讯光缆骨干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中国企业从工程总承包进入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有利于和国内各方面产能相结合,带动更多的服务和产业“走出去”。规划和设计阶段,可以向世界推广中国标准;建造阶段的采购,带动更多的中国产品“走出去”;运维阶段,向世界展示中国服务;项目融资过程,促进中国金融和货币的国际化。
三是由“走出去”向属地化工程承包商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和人口众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背景复杂。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需要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根植海外、属地化发展是中国企业适应海外市场的必然选择。这样,企业可以更快地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得到认同和欢迎;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加强沟通交流,更快地满足东道国法律法规要求,降低经营风险。
中国企业要重心前移,将打造海外营销平台、运营和服务平台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战略举措。在透彻了解当地法规制度、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操作性强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大培养东道国企业管理人才和工人队伍的工作力度,既解决外派人员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弊端,还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融入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发展,帮助当地社区发展进步。如中国石油建设公司在土库曼斯坦的项目,实行职工本土化,确定中土职工3:7的比例,下功夫为东道国培养人才队伍,为当地民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民心相通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工程承包商转型。中国企业海外承包工程,初期以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走出去”为目的,项目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比较粗放。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并重的道路,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速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以及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
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包含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核心环节和劳务、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等支撑环节。我国企业要逐步具备提供包含全部核心环节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整合支撑环节外部资源的能力,实现产业链贯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模大、开放性强、技术复杂性高,需多组织、多部门协同进行创新活动。技术链协同可以跨越任务碎片性、临时性,组织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组织、不同部门协作进行技术创新。在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的基础上,专攻尚由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商占据的咨询、规划、设计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外包施工建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利润空间更为丰厚的价值链高端跃迁。
“一带一路”倡议是大时代、大智慧之下的大格局,必将为中国工程建设企业海外发展起到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将推动我国“走出去”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行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其关键是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资源集成能力,核心是实现产业链贯通、技术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根本目的是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国内外市场联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比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依托技术优势,在海外铁路、城市轨道工程市场取得不菲成绩;中国交建加大投入,通过股权收购方式,占领海洋石油装备工程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建筑在海外承建了大量地标性建筑,等等。它们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颇具竞争力,代表了“中国建造”的水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未来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取得新的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