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到夏季的汛情,湖北在2020年经历了重重考验。在此背景下,下一步湖北如何实现经济重振?
日前,湖北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发力新基建 三年总投资7731亿元
“十大工程”中,新基建投资力拔头筹,占了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到2022年,湖北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内全省将建成6万个5G基站,市州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和建设水平领先中部。全省高铁新增运营里程440公里,达到2060公里。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67公里,达到500公里。
为此,湖北将加快部署5G网络、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实现广电与5G一体化发展;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城市。重点推进郑万高铁湖北段、安九高铁湖北段、黄黄高铁、西十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建设。
以武汉、宜昌、鄂州为重点,着力打造3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增冷库库容70万吨。重点支持87个县域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新增冷库库容150万吨。
湖北将在武汉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中心(含应急物资储备库)、国家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和应急物流枢纽,在鄂东南(黄冈)、鄂西北(襄阳)、鄂西南(宜昌)建设3个省级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重塑九省通衢新优势 建成5个以上国家多式联运枢纽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湖北一直在重塑九省通衢新优势。交通补短板工程拟实施项目435个,总投资约3777亿元。
三年交通蓝图已绘就:建成5个以上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建成一级公路1800公里、二级公路2700公里,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4万公里,国省干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完成危桥改造6108座。建成高速公路665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7525公里。
为此,湖北将重点推进汉江雅口、孤山等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鄂州至咸宁、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大悟、燕矶长江大桥等一批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项目建设。建成鄂州机场、荆州机场、宜昌机场改扩建等项目。5A级景区实现两种以上快速通达方式。
围绕水利短板,《方案》明确,三年内湖北水利总投资将达1731亿元。包括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开展汉江、府澴河、富水等12个主要支流和53个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等一批重点骨干引调水工程;新增或改善农村供水人口1000万人。
围绕基础设施“软肋” 三年实施1423个项目
围绕城市基础设施“软肋”,湖北将补齐老旧城区、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供水供气、地下综合管廊、道路交通、公共体育设施等短板,建设现代化城市。
根据《方案》,三年内全省拟实施城市补短板项目1423个,总投资2296亿元。主要目标是:全省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9%以上;设区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70%以上;设区城市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此外,全省设区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完工5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根据《方案》,湖北还将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总投资2513亿元,包括完成8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4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重点组织实施光谷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国际生命健康园、国家抗病毒药物研究院超级孵化器、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三年内,每年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40万亩,亩均粮食综合产能增加100公斤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湖北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和依托,努力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且每一个工程都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限以及分管省领导和牵头部门,要素保障、机制保障也都很到位。这些正是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重大机遇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把政策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力推湖北经济提质增效,早日浴火重生。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