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虽是传统的经验之谈,但如今看来已十分老套,尤其后一句,是比较繁笨的一种检验手法。说它繁笨,至少得花两项成本:首先,需要“日久”,是一年半载,还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实在没个准,此乃时间成本;其次,仅时间久若你不与之交往,那也不行,还是见不得“人心”,非得经常诗酒风流或一起切磋共事,方可慢慢略知一二,此乃交际成本也。两项成本叠加,待真正认清一个人之面目,或许悔时晚矣。人生几何,谁也不能太苛求,关键是把握分寸,学会放手。如今时间有限,再用这般笨办法,恐怕谁也耗不起了。
微信的发明,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下子变得可以速成。但这“速成”的事,还真算不上是件“好事”,正如我们过去的散养鸡,皆须慢慢培育,后来要赶时间了,讲究“速成”了,则弄出了饲料喂养鸡。它的优越性是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缺点是营养低、味觉差。然而,在今天这种一切都以求发展、重利益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是喜欢慢下来细细体会“味觉”的呢?
所以,伟大的微信终于应运而生。自从有了微信,“马力”的问题暂且不去管它,但“人心”的事,至少可以看出个大概了。
我一直认为:要认识一个人,要了解一个人,只需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微信好了。譬如说,公司要招聘一位新员工,合作要选一位新伙伴,或者,某某要谈一个新对象……在把握不准、拿捏不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更好科学先进的方法,最简便易行的,不妨先研究一下他发的微信圈内容,稍稍浏览数页,没准就会看出端倪。因为微信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交游,透露出一个人的口味,泄漏出一个人的心境。它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你真实的物象。如果你今天的心情阳光美好,那么笔下的图文必定喜悦灿烂;如果你这天恰好似一只“愤怒的小鸟”,那么下笔难免会有怨愤。再有,微信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作派,有的人一天几十条,微信做得比工作还上心;有的人一月三五条,很少有什么事让他动心;有的人定位明确,总是做几个专项;有的人杂乱无章,东抡一棒西戳一枪……所以,就我所见的圈里,真是应有尽有,有专门熬熬鸡汤、抄抄文章的,有天天旅游卖萌、总把国外当故乡的,有时发图吆喝,好像自己是所有人的供应商……微信圈还真像一个大卖场,人人都在吆喝自己的货色,人人都在毫无目的地浏览,又很少能看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虽然碍于情面,但还得不失时机地礼节性夸赞一下人家的货色。
虽然我对微信也有所参与,但肯定算不上是一个“微信控”。有的人热衷于加微信、发微信,几乎到了见着人就加、见着事就发的地步。而我对于加微信,基本处于“不主动、不拒绝”状态,即不率先主动提出,尤其是对方地位高、名气大的人。但遇朋友主动加我也不拒绝。不过偶尔也会有例外,前者对美女例外,后者对推销员例外。至于发微信,我同样也不积极,有的人每天能发二三十条,他一天就抵上我半年的量。我的看远多过我的“晒”,偶尔发一下,既不陷入,也不隔膜,宁缺毋滥而已。尽管如此,但每天对微信的依赖仍是不可避免,沟通联系之余,总会忍不住看看江湖上的风情。以前没微信倒也罢了,既然有了,而且也参与了,就没有理由不周旋其中。微信圈里的大小诸事,你也不可能一概不闻不问吧。比如张家的儿子考试得满分了,李家的外婆健康又长寿了,赵家的房间装修一新了……看到了,能不踊跃献花吗?还有,朋友的作品获奖了,朋友的文章发表了,朋友的派对圆满了……看到了,能不奋勇点赞吗?过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从未混过江湖,故也了无心得,如今有了微信,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老话的真谛!微信圈其实就是一个江湖圈,我们置身圈内,就自然会生出许多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干的事。
朋友圈里的点赞,有的是赞赏,有的是认同,但更多的只是一种问候和致意。有的朋友多时未见,恰巧在微信圈里狭路相逢,打个招呼,脱帽致意一下,自是必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为问候致意总归是互相的。但遇上每天狂发的圈友,若无特别的共鸣,频频脱帽,似也过于冗繁。就好比老外走在他们的乡镇,难得遇见一个路人,不管熟识与否,总要热情地招呼。若是走在上海的大街上,熙来攘往,如果每位都要问候,定将不胜其烦。话虽如此,不过点赞之中还是颇有学问,有的人光看不点,惜赞如金,似也过于冷漠;有的人不问青红皂白,逢人就点,见图就赞,似又失之太滥;还有的人在圈里光顾着看美女,只要美女发图都会倾情应赞,其他则一概懒于敷衍,给人也有“轻骨头”之嫌。殊不知讨好群芳,往往具有一定之风险,绝非多多益善,有时你想让众人满意,偏偏惹得众怒,里外都不是人。另外,还有一种人在圈里点赞,采取“远交近攻”之策略,即对于稍有距离、并不搭界的圈友,他反而大度,不吝赞赏,而对于比较亲近熟悉的朋友,则常常王顾左右、视而不见。大概他觉得熟友间点赞与否皆无妨,不必过于客套也……总之,点赞事小,牵涉的社交面却很大,个中之分寸极难把握,许多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我想这中间必定也有我。
不过,相比于点赞还有更令人头痛的,就是好友让你转发。有的是广告,有的是介绍——其实,还是广告。按理,转发一下举手之劳,毫无所费,何乐不为?但对于一个十天半月都不喜欢发一条微信的人来说,转发就有点为难了。曾经有一位圈友,其实并非很熟,点赞之交而已,但有次发个什么内容让我转发,尽管其内容不坏,能量也属正的,只是我素无转发之习惯,自然他的要求未能实现。因我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想为他破例。结果,正像鲁迅那句打油诗所写“从此翻脸不理我”,我也只能按鲁迅诗的最末一句“不知何故兮——由他去吧”来释然了。
虽然,微信的存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社交,使彼此不用过多的交往,便可坐观其成。但它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变得过于简单和直捷,失却了一大片的缓冲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痛苦的是有的并不是“知己”,也一样要成为“比邻”。其实即便是“知己”,也有不愿共享的时候。而在微信的平台上,还有间接窥知的问题令人防不胜防。譬如你和某些朋友吃了饭,虽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但也不存在欲告之天下而后快的愿望。可偏偏餐桌上的另一位朋友,可能觉得这顿饭意义重大,不亚于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荣耀,于是就在他的朋友圈里全民皆知了。须知朋友圈也是互相交叉的,一不留神也就“感染交叉”了。所以自从微信的“雪球”越滚越大,在朋友圈内推诿说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包括那些“善意的谎言”。有时你在非常努力地吹泡泡,但实在不知身后会有谁,冷不防就轻易地给你将泡泡捅破了。我就认识一对恋人,男方图省事,常常把在外的应酬,轻描淡写地简单化预报,结果女方从第三方的微信窥知——原来餐桌上还有未经预告的女生,原来餐后还有卡拉OK的余兴,结果皆成为“不诚实”之罪状……呵呵,都是微信惹的祸。
微信的平台上,所有活动都叫“晒”,晒才艺晒心情晒交游晒胃口……反正晒什么的都有,但是你晒的同时也晒出了自己的本性:有自以为是的;有不可一世的,有自我陶醉的;有不懂装懂的……浏览微信圈的人,好比坐在监控室里,同时面对数十个录像屏静观其变。当然,所谓的“静观”基本都是相互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而真正厉害的角色,则是那种纯粹“静观”者,他永远在浏览、在观察,却永远不发一言。
微信圈里的众生相,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既然你进来了,就应该忍受它的所有。正如伏尔泰所言:“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话,但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我尽管说了很多,但我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别人该如何。我想,你可以选择不进这个“圈”,一旦进入你则无可选择。因此,对“圈友”的风格做派我们可以有喜好,但不可以有限制。不限制他人的根本目的,其实同样也为了他人限制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