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的东大名路有家海员医院,它可是上海不多的“涉外”医院。上海港来来往往这么多外轮,到港下地这么多国际海员,他们既有小毛小病,也有重症急症,于是,都被送到这家有特色的专业的海员医院去。
这里设有专业的国际海员门诊部和国际海员住院部,4000多个外国海员曾经在这里住过院,得到了特别的照顾和治疗。
很多年前,我到海员医院看望英国船长菲尔丁,他的腰部痒得难受,一粒一粒的小泡。皮肤科主任为菲尔丁配了足够的药,说:你患的叫带状疱疹,如果当天发现当天就诊,两三天就能治好了。菲尔丁问:童先生,我就诊的这家医院是我们英国人亨利·雷士德建造的吧?
我暗暗诧异:不会吧?会不会是菲尔丁和我套近乎?
2
我去查资料。果然,海员医院的建筑正是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出资建造的。那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小伙子雷士德跨洋过海来到上海,他先是在工部局任职,后来自己开办了德和洋行,再后来,他就开始兼做房地产生意了。
从此,他深深爱上这个“滩”,再也没有离开过上海,逝世后遗体也安放在上海静安公墓。
雷士德是建筑师、房产商,也是慈善家,他在上海捐资建造了不少项目:有雷士德医学研究院、雷士德医院大楼、嘉兴路礼拜堂、上海聋哑人学校……还有,就是海员医院的前身: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本人是建筑师,建筑一门当然是内行。他反复考察,不断比较,精心选址,最后终于定在东长治路505号。设计图是他的德和洋行设计的。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上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俯瞰雷士德工学院,就会呈现出一个大写的Y,中间为入口(五层楼),尖券门廊,顶部为穹顶塔楼,一条道直通楼房的底部,两侧则对称展开(四层楼),灵动而又气派。
建筑的窗间墙饰为竖向线条装饰,伸出的女儿墙折线起伏,并有装饰图案。不仅是窗间墙饰,还有很多建筑构件采用了齿轮、角尺、天平、显微镜等机械和科学仪器图案,它是装饰图案和建筑功能严密结合的合理设计,颇有文艺气息。
如今,把雷士德工学院称为“北外滩最美老建筑”毫不为过。
3
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这所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正式开学,院里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机械电器工程系等。雷士德认定,学院以培养工程师和建筑家为目标。招收的学子基本上是男生,执教的名师基本上是从英国本土请来。
学生的校服是量身定制的:上身是藏青色的西装,白衬衫配以深紫红的领带,下身统一的灰色法兰绒长裤,脚上穿黑色皮鞋。
授课的英国籍教授全程用英语授课。教授并不下发什么教材和课本,只有口述演讲。学生上课非常紧张,一边上课一边记笔记,记下来的笔记便是学习教材了。
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有两个半天,学生必须到车间去实习,到实验室做实验。这两项离开课堂的实习并不轻松,不仅要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要培养动手能力,撰写实习报告。
雷士德工学院虽然是贵族式的教学环境,是绅士式的管理,但是学生大多数来自平民家庭,不是“富二代”,更不收纨绔子弟。
雷士德工学院除了注重教学质量,还十分重视礼貌礼仪。有两个学生下课后在走廊上大声交谈,正好被英国校长李赉博看到,他立刻通过广播训示学生。从此,这个工学院静悄悄的,再也没有什么嘈杂的声音,只有读书声、讲课声、讨论声。
雷士德工学院是当年上海除了交通大学,唯一可以和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抗衡的大学,它是地地道道的名列前茅的上海大学里的名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
4
令人遗憾的是工学院只开办了十年。1944年战火纷飞,工学院被日本海军占领了,学校停办,老师失业,学生被驱赶。
一直到八年抗战结束,这里才被改为另外一所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这所赫赫有名的“商专”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培养了多少中国自己出色的航海家和水运管理专家!
我国航运历史源远流长,但是海员的医疗问题一直不能像“吴淞商专”那样同步跟上。船舶是流动分散,在港时间很短,很多海员生老病残,无医无药,只能耽误了。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要切实解决海员得病之后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切实为海员当好后勤,关注他们的冷暖饱饿。
1955年1月22日,中国航运业的龙头老大上海海运局决定:把原来的“吴淞商专”所在地的雷士德工学院改为上海海员医院。
用具体务工人员的称呼来命名医院,这在中国闻所未闻。我们听说过邮电医院,没听说过“邮递员医院”;我们听说过煤矿医院,没听说过“矿工医院”,可见当时对广大海员的重视。
新成立的上海海员医院职工总数达到122人,病床有100张。到了1973年,海员医院已经有了14个科室。船员出国体检、换证体检、港澳外籍人士婚前体检,都在这里。医院的特需中心是上海市设立在医院内的唯一涉外体检部门。
应该说,把原来的雷士德工学院改成海员医院,是符合雷士德先生遗愿的,他一生关注中国平民百姓的看病治病问题,建造过医院,捐资过其他医院。
5
1926年,雷士德病入膏肓,他嘱咐: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
他说到做到,立刻筹建了雷士德基金会,立刻拿出一部分钱赠送给虹口华德路12号的圣路加医院,送给忆定盘路(现江苏路)的中国盲人院,送给老城厢董家渡的穷苦小姊妹会,送给虹口的黄包车夫会,还送给南市精神病院……
雷士德基金会总部现在设在伦敦。从1975年起,基金开始按照助学模式来运作,资助对象很专一:为留学英国的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建筑学、医药学、计算机发展和机械科学领域的研究生,以及水平更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申请人必须作出承诺,学成后返回中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有益于中国”。
雷士德工学院所在的东大名路,现在是北外滩。2020年,北外滩的新规划轮廓清晰了,这个不老也不新的地方,要和外滩(老的)、陆家嘴(新的)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建上海的“黄金三角”。这个航运服务的集聚区将被建设成企业总部基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和口岸服务中心,让这里真正成为上海“五个中心”里的航运中心!
北外滩的新规划还没有公布的数年前,海员医院得到上级通知:停业。
雷士德所建雷士德工学院旧址,1994年已经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既然如此,这份遗产谁都不能动弹它。再说它的地理位置这么优异,整栋建筑这么赏心悦目,历史这么悠久……
今后,这个矗立在东大名路的优秀历史建筑会派什么用?开设博物馆?变成艺术展览馆?重新开一家医院?还是恢复工学院……相关部门没有透露一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