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工程机械

以“链”为媒,传递好攻关创新的“接力棒”

——中铁建“赵波波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启示 (六)

□通讯员 曹筱璐 郑传海

翻阅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京沈客专(河北段)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焦红旗发来的“赵波波创新工作室”员工名册,对他们梯队式队伍结构的设置方式油然起敬。相比之下,有的企业创新工作室则是另番景象,要么是清一色年轻人,要么全是中年人。细探究竟,不是企业主管觉得年轻人“嘴上无毛”,就是年龄大的不愿意带新人,或年轻人觉得年龄大“不合群”。

与人聊起如何传递企业科技攻关创新的“接力棒”这个话题时发现,这个问题还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企业、高校和政府像自行车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紧密相“链”,才不至于在传递企业科技攻关创新的“接力棒”上掉“链子”。

一是企业要以“链”接续人才培养机制。既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理当在传递科技攻关创新的“接力棒”上动心思,想办法,承担主体责任,让科技创新工作室的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下去。在这方面,“赵波波创新工作室”所在企业团组织最近出台了一项“新政”,在原来“导师带徒”侧重于在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骨干之间挑选导师的基础上,这次“升级”到公司部门负责人、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区域经营负责人、项目经理和书记、总工程师、专业经理、副经理,以及专业总工程师、师徒之间“脱钩”时间长短不限。“脱钩”前,徒弟必须达到熟悉师傅所教专业中级职称以上水平,不但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排除一般风险,处理突发情况,还能够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某一领域的技术攻关。对于成功“脱钩”的师傅,按照规定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这一“通知”刚传达给各有关人员,就得到了普遍好评,主动要求报名当“导师”的更是空前自觉。

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科技攻关创新工作室建设,确保这个“接力棒”不断地往下传递,关键要按照企业管理规律、科技攻关创新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的内在动因,积极探索上下“链”动、平行“链”动、前后方“链”动和激励“链”动等员工喜闻乐见、利于“接力棒”传承的各项举措十分重要。

二是院校要以“链”连接企业人才需求的磁场。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我国的中高技能人才不到4800万人(见《光明日报》2020年7月9日7版),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而如何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制约,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可持续发展,自然离不开中高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操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事。而从社会分工和要素资源配置情况看,职业技术院校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是使命所在,同样也面临着生源的刚性需求。按照国务院最近几年相继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技术院校应当积极走出校门,主动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对接,通过采取对招录在校生进行基础教育定制,对企业送校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才施行“灌浆”强基础,对企业指定参加短期培训的技能人才“追肥”补“钙”,与企业联合攻关“加力”破难题等办法,短期着手补短板,中期入手抓重点,长远着眼强弱项,确保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政府要以“链”为“媒”引导企业到前台去“唱戏”。今年3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也是头疼的事情。说它是好事,所有企业都有获取包括中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要素的公平机会。说它是头疼的事,对于一些拥有中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来说,很难挡住人才流动的趋势。

要稳住中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需要政府指导企业按照人才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导向,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和宣传工具,不断提高中高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忠于党的事业的责任担当。一方面要指导和鼓励企业破除束缚和限制人才发展的内生机制障碍,完善中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职称、内部专家、科技带头人评审机制,健全推荐申报大国工匠和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的举荐机制,使中高技能人才真正体会到,置身企业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有盼头;另方面要通过评选优秀党员、文明职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事迹报告会、道德讲堂等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先进科技人才的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企业最光彩、最自豪、最受尊敬的人。

2020-09-03 ——中铁建“赵波波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启示 (六)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756.html 1 3 以“链”为媒,传递好攻关创新的“接力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