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作为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首个线下举办的国家级工业展会,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的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9月1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作为工博会最重要的高端对话平台,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发展”的2020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同步召开。会议共设八个主题,其中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于9月16日在沪召开。
专题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联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以及同济大学共同承办,来自交通工程领域的25位海内外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其中17位院士专家围绕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与水运交通、重大工程与装备及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热点作主旨报告,22位院士的重要成果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同步展出,充分展示了我国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会上,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指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助推城市群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上海这样的国际性超大城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利益。港口、机场体现了城市与全球经济贸易联系的紧密度,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陆网络支撑着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而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更是千万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目前各地正在编制“十四五”交通规划,从总体形势来判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对此,他认为,未来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离不开现代交通工程技术的支持,也为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随后,多位院士、专家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新技术赋能交通建设新发展的工程实例与未来趋势。在谈到高铁建设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卢春房以及日本工程院院士藤野阳三分别通过《高速磁浮发展路径思考》《更高速度轮轨高铁技术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与管理——日本政府研发计划》对未来高铁发展提出了技术攻关方向和实施路径。
在隧道建设领域,美国工程院院士艾伦·马尔认为,“loop”隧道系统方案将颠覆目前的道路交通系统,其核心理念是将目前的二维道路交通系统三维化,而交通三维化中地下隧道是最佳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在主题报告中结合我国典型的重大工程,从工程勘察设计、掘进机选型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全断面掘进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欧洲科学院院士君特·梅施克则围绕机械化隧道数字化设计与施工,建议建立针对隧道施工全流程建立前沿安全风险分析模型,实现与周围建筑环境的交互和对施工进程信息的实时调整处理。
今年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因此此次专题会也尤为关注智能交通领域。法兰西水科学院院士伊萨姆·沙鲁尔分享了题为《新冠疫情后期,弹性与智能出行将如何发挥作用?》的主题报告,从替代性出行方式和智能技术方面探讨了综合解决方案。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认为绿色智能技术将引领中国水路交通发展,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曾我健一则给出了一些用于基础设施传感的前沿技术案例,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比约恩·比吉松描述了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愿景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发挥的作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塞缪尔·阿里亚拉特南则提出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会上,多位院士、专家还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多个重大工程案例,为我国迈向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作了题为《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若干认识》的报告,从宏观建设角度阐述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形势与使命、战略重点、创新关键突破点和保障措施。此外,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赫伯特·芒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现代发展的象征,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则介绍了深中通道的关键技术与挑战,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蒂娜·维杰伦带来了题为《推动基础设施技术的边界: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1915圣纳卡莱大桥和浮桥技术》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