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成为“文化地标”的案例屡见不鲜。好大喜功的滥建“文化地标”歪风亦是屡禁不止。此前一度引发网友热议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等雕塑于近日被住建部及有关部门调查并通报。
湖北省荆州市在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内建设的巨型关公雕像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荆州想借关公雕像所在的关公义园,唱响文化旅游,但自开园以来,营收惨淡且关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
水司楼已申报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筑;世界最大牌楼。但此前其引发网友热议的关键点并不是其建筑宏伟,而是“举债2亿”“大型烂尾楼”等标签。
前者,在“违法建设”“地基沉降”等问题中自顾不暇;后者,也因停工两年之久成“烂尾”工程,并被视为独山县巨额债务堆砌形象工程的“典型代表”。
严禁以传承文化等名义盲目建设大型雕塑
不得不令人思考的是,在建设所谓“文化地标”的过程中,究竟忽略了什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明确巨型关公雕像违反了经批准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等问题。
巨型关公雕像和水司楼再被热议,是因为这种形象工程存在着“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大型城市雕塑怎样建设才能保有城市特色,留住人文精髓呢?
《通报》发布后,住建部随即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大型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重点:严禁以传承文化、发展旅游等名义盲目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大型雕塑。确保雕塑形体与城市功能、环境、空间尺度相匹配,雕塑内涵与城市历史、文化等相协调。
不给“形象工程”留面子
“文化地标”是城市的名片,在建设过程中若能结合城市实际、延续历史文化发展无疑是城市品位的浓缩,能够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但少数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盲目造景、劳民伤财,打着“文化地标”的名义行“形象工程”之实。
住建部对两地滥建“文化地标”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是不给“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留面子。巨型关公雕像、水司楼被通报存在“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更多是从文化、环境等层面来评价的。而从建设程序上讲,它们本不应该出现。如,水司楼的背后对应的是地方的大肆举债,它的建设本就有违地方财政的合理使用原则。如果对于地方财政的监督落到实处,该有的决策程序被遵循,那么,这样劳民伤财、破坏自然风貌的形象工程就不可能如此轻易出现。又如巨型关公雕像,今年7月媒体报道,关公雕像并未得到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许可。2019年8月被荆州市城管委下发整改函件,又称其为“违法建设”。据此而言,关公雕像很可能是违规上马的。
不难看出,事后被指存在诸多问题的项目,其实在一开始就是问题重重,它们的建设都建立在突破既有程序和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假设,若当初相应的程序规定能够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它们不至于走到如今这一步。因此,这类事件的整改,不应该止于对问题建筑的处理,也更应该包括严肃的责任追究。像荆州巨型关公雕像的疑似违规上马,到底是谁拍板的,其背后又涉及哪些程序和规则的失守?这些都应该有一本明白帐。唯如此,方能以儆效尤。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