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陆家嘴

真是时光如梭,浦东开发开放整三十年了。

那年五月,我所供职的建设银行,与许多金融机构一起,仿佛一夜之间,就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黄浦江,把根扎进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世界金融大厦。

于是,上下班,就穿梭在金融区内各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楼群峡谷之间,想像自己是一尾欢快的鱼或一叶匆匆划动的小舟。

踏上这片土地,站在陆家嘴宽敞的中心绿地上,环视四周,连平日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上海人也不得不惊叹:真的好气派啊!国内所有国有大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各家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抢滩登上陆家嘴,真可谓银行门对门,相毗邻。再加上亚洲一流的上海证券大厦,众多保险公司大楼,跨国公司办公楼,这金融贸易区已颇具规模了。除了绿茵涟涟的中心绿地,区域内还有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金融中心,一个高过一个。还有浦东大道、滨江大道、世纪大道等开阔的通衢。

这有点类似纽约市曼哈顿区。正巧,我从旧书摊上淘得一本小册子《华尔街发家史》。由美国人费伯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这本书,记述了曼哈顿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描绘了云集在华尔街的卡内基、哈里曼、摩根、洛克菲洛等金融巨头竞争和壮大的轨迹。

美国人写书幽默,严肃题材读来也饶有趣味。章节的标题都起得新颖别致,如“峡谷巡礼”、“梧桐树下”、“那个家伙”等,书中的描写与辨析精彩叠出。倒是书前的“译者的话”,令人恍有隔世之感:“作者受资产阶级世界观限制,对华尔街揭露是有限的”云云,遗留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我想,此书当时也许是作为反面教材印发的。

陆家嘴与曼哈顿虽处在太平洋东西岸的两个国度,却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条叫做伊斯特河的河水,沿着曼哈顿岛的一侧顺流而下。而轻波荡漾的黄浦江水,日夜亲吻着陆家嘴的江滨绿堤。环水而倚,不仅增添了新兴城区的妩媚,更表明,城市的发展与江河有着亲密的关联,表明城市的意念是流动的,形态是开放的。

曼哈顿和陆家嘴都有一座并不久远的老建筑。在曼哈顿,有座叫圣三一的教堂。连美国人也不明白,何以在从事金融活动的大楼旁,耸立一座代表宗教势力的庙堂,不知是为了抗衡还是平衡。有一种嘲讽的说法,大意是,在不是星期天的营业日里,你要是看见某个证券经纪人或投资商走进教堂,那就意味着他准是亏损了一大笔钱。是寻找心灵的慰藉,还是祈祷上帝,或两者兼而有之吧。而在陆家嘴,也有一座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建筑,独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并透出历史的沧桑。它曾经是一幢民居,后改建成陆家嘴开发陈列馆,以图片、资料和展品,如数家珍般地展示陆家嘴从一九九O年开始,伴随着浦东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生的巨变,既有历史意识,又有文化气息。几年后,这个陈列馆又移往更大的场所,这里成了海派绘画翘楚“吴昌硕纪念馆”。

是的,三百年与三十年,是两个差距颇大的时间段,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有了曼哈顿,纽约才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那么,上海要赢得这样一个目标,陆家嘴就是一张王牌,一种标志。仅仅用了三十年时间,就在昔日一片简陋的码头、货栈、村舍、农田上高耸起了几百幢一二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可以断言,不用三百年,只要再花上一个三十年或两个三十年,以陆家嘴为代表的上海,就会成为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即使现在,它仍然令人仰慕。一位来自美国的资深银行家在参观了陆家嘴金融区后,竖起大拇指,说:“我仿佛回到了曼哈顿”。

曼哈顿与陆家嘴,意识形态不同,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大小的差别,造型各异的建筑及其艺术风格却是超越国界的。高楼大厦森严而威武,它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每时每刻都隐隐滚动着数以亿计的金钱潜流。那些抽象数字的背后,惊心动魄,似一幕幕心灵的角逐。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灵魂的镜子。”

五月,是陆家嘴花团锦簇的季节。五月,是现代化高楼雄姿英发的时光。五月,更是渡过严冬和疫情后,迎来新一轮发展的辉煌时机!

2020-10-2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278.html 1 3 陆家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