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凭栏眺望

金 谷

1976年冬至1981年秋,我在北京工作了近5年。其间一直借住在阜外展览路的国务院四招,每天去东四西侧的冶金部机关上班,来回都经过中南海与北海之间的金鳌玉蝀桥。坐在公交车上南望中南海,晨晖夕岚,总觉得那庄严的所在似乎笼罩有一层似有若无的神秘雾纱,方欲定睛凝视,车已过去一无所见。每次游北海公园出来,我总会独立桥头,凭栏眺望那神秘的中南海,心中充满了好奇。

中南海又名太液池,水源来自北京城外西边的玉泉山,初建于辽金时期,其后历代都有修建,到清朝的时候已臻完善了。我猜测中南海与北海、景山原为一体,都是皇家御花园,为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妃嫔和公子王孙显贵们的游览之地。那天,我是从府佑街西门进入中南海的,入内后直接前往丰泽园参观毛主席的住处菊香书屋。丰泽园原名龙泽园,清朝康熙年间所建,历代清帝每年春天都要到这里来渲耕,谓之曰亲事农桑。当然,这只是做做形式而已,所以院前禾田数亩,园后桑树千株。我印象中有一架耕田的犁还搁在一棵树下呢。

走进丰泽园,迎面就是著名的颐年堂,1949年9月,商讨成立新中国的新政协筹备会议就是在此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在这里组织召开过政治局会议、最高国务会议、中央军委会议等许多重要会议,并在此接见过各方著名人士和外国贵宾。颐年堂的装饰古朴典雅,虽然梁栋都是雕有花纹图案的贵重檀木,但不会给人一种很浮华的感觉。走进去,我像是进入了一座庄严的神圣殿堂,轻盈的脚步,生怕惊扰了这肃穆庄重的氛围,原地摆放的沙发也宛存往日那厚重而高远的气场。

毛主席的居所,就在颐年堂后面。从1949年进入北京城后,毛主席就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66年才迁往游泳池那边居住。菊香书屋是一座不大的四合院古建筑,院门两边的外门道房屋是工作人员住处,和里边的房屋一样高。我走进院内,入目是一个铺着茵茵绿草的庭园,被石铺的小道分割成几块,8棵古柏参天而立,铁杆虬枝,苍翠挺拔;院子东边的厢房是会议室,西厢房是主席的书房,装满了书籍的旧式书橱,一排排整齐肃立。

庭院北边是一土隶五开间的面南正屋,稍高于院内东西厢房。中间厅堂是会客室,摆放着一套墨绿丝绒布罩沙发,东边就是毛主席的卧室,房间不是很大,因家具很简单,看上去还算宽敞。一张简易木板大床,薄薄的褥子上铺着洁白的床单,靠壁的半张床已被书籍塞满。床铺上没见有被子,只有一床旧毛巾被,旁边衣架上挂着的睡衣也打有补丁,成色很旧。望着这些及其平常的用品,我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缔造了新中国的一代伟人,党和国家的领袖,在中南海这个他老人家住了十六七年的家,竟是这样的简陋!

参观菊香书屋后,我来到丰泽园西边的静谷,这是一个小花园,谷门口的“连理柏”让人称奇:两棵古柏相对而长于谷口两边,在离此3米多高的空中,颈干交互相缠,合二为一。哦,这可是人世间爱情的象征——连理枝啊!何其罕见。我不知道这“连理枝”是不是有什么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但能得以一见,也是有缘了。石雕的门柱上,有一幅楹联:“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音留竹柏四时不改葱茏”。进入谷内,在碧草鲜花之间,还有一畦菜地,不知何人所种。我忽然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毛主席在中南海居处亲自种菜,大概也是在这里劳动的吧。

翔鸾阁东西两侧有复道,与小岛南端临水而建的迎薰亭相接。我没有急着去看光绪的涵元殿,那里游人正多。于是沿着复道信步而行,放眼眺望四周美景,缓行一周,中南海风光尽收眼底。绿荫蔽天的古树群落里,掩映着多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楼阁玲珑、殿宇庄严;鸟鸣深处,回廊通幽,曲径入胜;水榭亭台,辉金映碧……这上林苑里深藏着多少诗情画意,环绕四周的碧水清波,巨大的恬静里有多少生命在跃动啊!望着水波不兴的水面,心中忽有所感:中南海在自然意义上不是一个真正的海,甚至比不上那些有风有浪的湖泊,只是因了古代帝皇的妄自尊大,才赋予了这样一个夸张的名字——海。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南海还真是个海,谁说没有风浪、没有怒涛的澎湃——百年前的武昌黄鹤楼下,长江掀起的辛亥雄涛,不就卷起了中南海拍天巨浪,打沉了清王朝这艘破船烂舶!

涵元殿在翔鸾阁与迎熏亭之间,黄瓦红梁,玉阶巨柱,看上去端庄肃穆,但我却感到好像有一缕阴寒之气缠绕在战廊殿宇间。1898年农历4月23日(旧历戊戍年),光绪皇帝全盘接受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图强,“百日维新”正式开始。但是,变法虽是皇帝自上而下强行,却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宁可亡国,不能维新”。在变法开始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准备置之死地而后快了。3个多月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光绪从养心殿寝宫走出,准备去中和殿批阅奏章。刚一出门,即被时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的荣禄派来的一队卫兵和几个太监团团围住,政变突发,无人救驾。一群昔日自称奴才的人,把光绪皇帝劫持到瀛台,随即被慈禧太后幽囚于此。“百日维新”落幕,康梁流亡,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失败。慈禧第三次“垂帘听政”。从此,一个绝对无奈的皇帝与烟波浩淼的瀛台孤岛长相厮守,孤独地咀嚼命运的况味,直到10年后寂寞死去。这样一处令帝君锥心泣血之地,不知因何,竟被民国初期的总统黎元洪看中,作为他在中南海的居所。而如今,这里成了平民百姓游乐之地,走的累了,在小卖部买上一杯啤酒,坐下歇歇,指点琼楼玉宇,于烟霞明暗中感慨皇朝兴衰,宫廷轶事。

走出涵元殿庭院,穿过迎薰亭脚下门洞,我来到一水榭茶室,坐下品茗。目光从门前立着的木化石移向碧波万顷的湖面上,心中在想,中南海如今是人民心中的海,海中的波涛是人民的情感在澎湃,柔波轻涌,浪花闪耀着人们的深情厚爱。

2020-10-22 金 谷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277.html 1 3 凭栏眺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