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绿荫丛中,红瓦屋顶镶嵌,空中俯视,绮丽卓荦。探入其间,在高大的梧桐掩映下,数十幢花园住宅,面貌同中有异,各展英姿,褚色百叶窗、外墙鹅卵石、户外石阶梯、拱形内阳台;花园清幽,隔世喧扰,在“魔都”大上海,这乃是中心城区唯一以成片花园洋房保护为特色的思南公馆(位于复兴中路思南路口)。
说及历史,故事颇丰。1912年,法国著名音乐家马斯南在巴黎去世,为了纪念他,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将一条新建的马路命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路名改以声音近似的贵州省思南县名之,沿用至今。旧时法租界比华界安全,成为众多达官贵人、文化名人在沪首选之地。在“思南”这块占地5万平方米的地方,坐落着51幢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荟萃各种类型,堪称“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博览会”。这里有:周恩来将军寓所(对外称“周公馆”,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曾朴、曾虚白父子居处(近代翻译界、报业界名人),冯玉祥将军宅邸,梅兰芳先生故居(抗战时梅先生在此“蓄须明志”,梅派表演体系在此形成;1936年卓别林到访这里,梅卓还在此同观电影《法门寺》)……柳亚子、郁达夫、蒋光慈、丁玲、胡也频等诸多文化名人都曾居此。今去参观,若遇素人导览介绍思南前世今生,当令你兴味备增,“感心动耳”。
上海重视历史风貌保护,从1999年始,由上海永业集团负责组织实施,历时十余年艰辛工作,终于完成保护、修缮、扩建,“思南公馆”惊艳亮相。于历史建筑而言,硬件是驱体,文化是灵魂。有了可阅读的建筑,还得吸纳更多阅读的人,并源源不断地充实新鲜的读物,俾使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如何干?思南公馆拿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孙甘露先生和“永业”领导钱军先生等的精心策划下,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作协和黄浦区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思南读书会”应运而生,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欣然为“思南文学之家”题写了匾牌。
书香传空满,自有客聚来。每周六下午,不管酷暑严寒、风霜雨雪,申城各处乃至外地读者都来“赶场”,不乏青年学子、退休职工、作家学者,排队候场成为一景。八十高龄的著名法文翻泽家马振骋先生,就是一位常客,虽给留着“荣誉读者”的专座,但他总低调旁坐,认真听完全场。在思南专设的厅堂内,人们有幸面聆“诺奖”得主奈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莫言和王安忆、叶辛、贾平凹、韩少功、陈思和、金宇澄、格非……千位中外大咖的精彩演讲、对话,还可“零距离”请崇敬的名家签名、合影,令众欢颜,滿载而归。“思南读书会五年荣誉读者”许树建先生,可以说是“与会俱进”之人。天缘凑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读书会场,“这里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我好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一动不动地听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要知道,在这之前他连一本文学名著也没读完过。自此,他除了远游,近400期活动几乎没脱过一期。初进思南,老许已年近七十。他从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去吉林插队,返沪工作至退休,旅游、摄影、音乐原为其爱,本想退休后多陪太太到处看看,帮着带带孙辈,就是蛮幸福的夕阳时光了,然一旦与思南相遇、与读书结缘,便“白头不相离”啰。吉林插队45周年一众同学午聚,正巧周六,老许特地说明情况,提早在餐前安排合影,俟一点半即骑车赶往读书会。他说: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现今好比上大学,读书会每期内容公布后即购书“预习”,临场用心听老师讲课,后再写心得感言,如是往复,自觉长进,而心绪更佳身愈健,仿佛“第二春”。常言道万紫千红才是春。老许牵头与同好建立了“思南读书一家人”微信群,互通书讯,交流心得,每期编缉图文并茂的“读书扎记”,传播面广,颇受欢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思南就是一部动听耐看的交响曲。随着思南读书会、《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思南城市艺术节、思南赏艺会、思南中外美食、思南露天博物馆等品牌日益响亮,“凝固”显灵动,随人处处行。读者诸君,请去穿梭“建筑音符”吧,你定然还会欣喜捎回满身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