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滩涂变新城,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十年,港企超万家,深港合作不断拓宽加深。十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开启了发展新篇章。十年间,沧海桑田,美丽蝶变。
夕阳熏细草,“钻石”映疏帘。从前湾一路向前,一座外形酷似钻石的个性化建筑格外瞩目,这就是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西区工程。该项目是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但为了让这一“达济天下”、呵护每一个创新梦想的建筑成为现实,中建二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却必须首当其冲,先“创新起来”。
异形铝板勾勒“钻石”外观
在前海,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风格、构思形态、环境相融度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在设计方面,设计师‘天马行空’将自然、文化、科技与港澳特色元素融入其中,但对项目来说难度系数却很高,建筑外幕墙设计工艺尤其复杂。”项目总工程师张赛介绍。根据设计方案,建筑的外立面将被一层冲孔铝板外幕墙包裹。外幕墙的造型酷似“多面体水晶球”切割而成,大家便形象地称之为“钻石”。
虽然有了“钻石”的初步设计方案,但如何将它点亮却并不容易。外幕墙由217个三角形切割面、374条菱线、147个交汇点组成。为了让外幕墙亮起来,项目需要在每条菱线上镶嵌灯槽,并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
为确保灯槽安装一次成功,项目按照施工设计方案制作实体样板。由于灯槽交汇点错综杂乱,灯光效果断断续续,核心区根本无法点亮。而此时,距离业主要求的履约节点仅有半个月时间。
“问题必须在一周之内解决!”张赛迅速组建了一支“攻坚小组”,白天泡在工作室里对方案进行逐项完善和反复实验,晚上则对方案的修订进行集中讨论和研究。在120小时内,“攻坚小组”先后修订了12版方案,最终敲定灯槽施工设计方案,并通过建立BIM模型、制作灯槽交汇实体模型小样,验证了新方案的理论可行性。
BIM技术搭建空中“桥梁”
虽然有了可行性的施工设计方案,但在具体施工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整个外幕墙系统有6层构造,必须保证每层构件的安装吻合,且相互之间不能有碰撞、冲突。”张赛说道,“这就要求所有构件必须精准、快速下料。”
在综合考虑后,他决定利用BIM技术,将其作为多层构件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实现精准下料。可是BIM工程师小刘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种大规模空间异形模型,建模难度太大,建一次模型最少得耗费三个月时间,根本满足不了业主的工期要求!”
为此,张赛再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攻坚研讨。有人提出:“可以用dynamo插件的自编程功能,将外幕墙空间坐标系数一键生成模型。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相关案例参考。”张赛却信心满满地说道:“没有案例参考,那就把我们这次的建模变成全国首个案例吧!”
要做“首个吃螃蟹的人”,不仅需要攻坚精神,更需要过硬本领。项目技术团队跨界做起“软件开发”,成功利用dynamo软件编写出外幕墙专用建模脚本,完成模型构建和数据生成。
按照该模型,项目最终完成了217榀钢龙骨、374条灯槽、651条灯带、1450块标准冲孔铝板、1285块异形冲孔铝板的下料,所有异形幕墙构件无缝衔接。
“创新+”模式撬动安全创效
前海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携手而兴。作为助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梦工场就是其中的典范,而创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头戏。
工程最低建筑层高3.85米,需控制室内装修最小净高2.8米,机电管线基本没有安装空间。项目利用BIM技术,巧妙地在门头部位设置局部降低二级吊顶,完成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消防主管、强弱桥架等机电管线集成化排布,大量节省管材、线材、散流器用量,靓化室内空间。
“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优化管线布局,使管线布置不再盲人摸象。”中建二局二公司项目机电经理董波提到BIM技术的运用称赞道。
此外,项目通过精细化BIM应用,将生命线拉环、安全平网挂钩、钢爬梯挂设点纳入钢结构深化设计,将安全管理工作前置。钢结构吊装时安全防护及时跟进,减少高空作业暴露时间,为工友提供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
始于艰难,玉汝于成。经过531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攻坚,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完美绽放在深圳前海。而比“钻石”更加珍贵的,是那一个个年轻的创新之梦。未来,这里将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孵化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团队。为创业者兴,才是这个梦工场的无上使命。 (邱霞、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