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古都的“文化血脉”,它贯通南北的规模、恢宏壮美的景观、延绵辉煌的历史理当得到世界范围的认知和保护。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取得卓越进展,并引发全社会关注。日前,2020北京中轴线申遗特展“紫禁之巅望中轴”在景山观德殿开幕。
本次特展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策展团队依循观德殿建筑群主殿、东配殿、西配殿,将展览设置三个板块,分别对应“中轴密码、中轴申遗 、中轴未来”三项内容:主殿为展览的主展区,主要介绍中轴线的概念、800年岁月变迁、历史大事件、壮美序列以及遗产构成的独特景致;西配殿介绍从中轴线申遗以来,北京老城区在中轴线遗产区聚焦文物腾退、缓冲区聚焦风貌整治的工作成果;东配殿主要介绍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展至今的成果与进展,让公众认识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与生活息息相关。展览视觉与体验并重、历史与发展同行,全面立体地向社会大众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空间构成、文化意义和发展潜力。
北京市总体规划把中轴线申遗保护,列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的中心工作。2011年,北京市委即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北京市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及《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并于2012年上报国家文物局,促使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日,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中轴线申遗列为一项重点任务,中轴线申遗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已经通过。
作为主展场,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制高点和重要节点,景山公园的核心建筑群观德殿明清时期曾是皇帝观看臣子射箭的地方,后因历史原因被非文物单位长期占用。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中轴线文物遗产腾退与保护工作力度,景山观德殿建筑群实现腾退、拆迁、修缮、布展开放的完美蜕变。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引述1951年梁思成先生所著《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重申了“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意义,“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今时今日,在中轴线的重要组成建筑中重读如此激荡的文字,不由为文化自豪所感动、感怀身上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之厚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承担大量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本次展览策展人吕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带头人,最近这些年从三峡文物搬迁保护到北京人遗址管理处的人人洞的保护设计以及北京旧城区、什刹海等等北京城的相关遗产保护工作,这些工作为清华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和学术研究领域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文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遗产保护的学术带头人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吕舟教授介绍了“紫禁之颠望中轴”特展的内容,并宣布特展正式开幕。践行研究先行的工作模式,吕舟教授在申遗过程中不断强调一个概念,“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当代生活的场景,它是活态的遗产,是人在延续其价值的遗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强调 “北京作为六百年的古都,其研究价值毋庸置疑,而‘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心脏,在学科发展、城市发展、人文建设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着力于通过展览空间的营造,引导参观者真切感知中轴线的历史记忆,构想中轴线文化创新的未来图景。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巨大成就在本场展览中悉数呈现,展场观德殿建筑群亦作为研究、腾退、保护、再利用的示范点精彩亮相。 (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