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为人民而设计”—— 清华同济两院优秀建筑作品联展暨主题沙龙在京举办

日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院”)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设计院,借2020 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的交流展示平台,共同策划了“为人民而设计”作品展及主题沙龙,希望以优秀的设计作品展示两院的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

10月30日,为人民而设计——清华&同济两院优秀建筑作品联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W1馆举行,清华院副院长刘玉龙、任飞,企划部主任杨丝路;同济院副总裁邹子敬,市场(品牌)运营中心主任毛华为展览开幕剪彩。展览精选了清华与同济两院近年来“为人民而设计”的诸多创作实践,以展板、模型、视频、宣传册等多种媒介展示了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宜宾地震等灾后重建的建设成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家盛事的场馆设计;以及在红色文化阵地、外事援助、医疗卫生、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更新等领域的探索成果。

当日下午,“为人民而设计”主题沙龙举行。

刘玉龙表示,大型的社会事件、文化事件往往会催生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事件性建筑。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着眼细微,针对这些题目的众多答卷,在回应时代事件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决策者和设计师对该事件的态度。通过展出的这些优秀作品可以看出,设计师在不断地与社会融合,与社会链接,用设计守护城市文脉,用设计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作为产学研为一体的高校设计院,两院持续地专注于建筑设计的本质,作品注重原创性的探索,同时围绕具体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及文化性展开。

邹子敬表示,同济院一贯的企业使命是“用我们创造性的劳动,让人们生活和工作在更美好的环境中。”这些都契合了“为人民而设计”这个主题。在这些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看到聚焦生态节能、历史保护、城市更新等典型示范应用;特别是一些响应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应对突发灾害等建设难点问题所开展的设计工作。两家设计院以专业智慧与热情肩负起了高校设计机构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主旨演讲顺应展览的内容,挑选了与最近的国家战略、社会大事件及防疫应对等相关的四个设计作品进行分享。

同济院市政工程设计院景观所所长袁天远以《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为题,分享了深圳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该项目集合了规划、建筑、市政、桥梁等诸多专业,设计践行“治水、治产、治城”的碧道理念,以创新性的手法创造了诸多利民设施,将茅洲河打造为“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及绿色的产业链道”,开创了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也为类似改造提升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

清华院第三分院建筑一所副所长王彦分享了《青海大学校园建筑实践》,通过对青海大学藏医楼、图书馆、科技园、体育馆等校园建筑的创作实践,解读了大学校园的规划和设计应如何立足当地的自然气候和文化传统,如何体现地域风貌,塑造校园特色。他认为,在设计过程中,不应下意识地强化地域的差异性,而应更多的基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包括使用者、投资者、校方、师生等等,落实到“为人民而设计”,也是设计的初衷。

同济院同励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戚鑫介绍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项目》。从2020年1月20日上海市确诊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到2020年2月23日一期200床建设项目竣工,整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只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他分享了春节期间整个团队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设计经历,以及短时间内建设大体量的全负压病房对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并分析了模块化设计的全过程。“为人民而设计”不仅展示了建筑师的社会担当,更展示了其专业扎实的业务能力。

清华院简盟工作室主任张铭琦介绍了2022冬奥会太子城冰雪小镇&亚布力大雪乡国际旅游森林小镇。两个案例实践中,设计师一直在思考“除了要举办一届非常精彩的冬奥会,还能为周边社区居民带来什么?如何推动地区的发展?”他认为,设计师应告别现代主义先锋派的“个人英雄主义”,让空间营造活动在自然、历史、社会综合层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融合。

四个不同类型项目的深入解读,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为人民而设计”的意义所在,也更为直接的理解与感受到了建筑师的思想和情怀。

(清同)

2020-11-1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614.html 1 3 “为人民而设计”—— 清华同济两院优秀建筑作品联展暨主题沙龙在京举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