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 智
十余年工作历程,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声名鹊起的项目总工程师;从工地上拼命硬干的“钢铁侠”,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中建二局三公司三公司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纲兢兢业业、矢志前行,以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超越自我。
初出茅庐,血气方“纲”
2009年,李纲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担任一名实习技术员。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敢打敢拼,2010年5月即转为技术部部长。提及不到一年时间就转为技术部长的事儿,李纲表示可能是责任心较强。当时项目迎检多,很多人嫌累。但他一直主动积极承担,把接到的每一个任务干得尽善尽美。
2010年,天津分公司承接廊坊万达65万平方米的工程。因为一些原因耽误了工期,当年12月份,李纲被公司紧急征召过去,和17名同事一同奋战。作为项目上唯一一名技术员,李纲像开了挂一样拼命工作。要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春节过年李纲都没有回家。除夕那天一早,他像往常一样赶赴工地上班,结果发现项目除了门卫,空无一人。原来,项目在除夕当天放了半天假,李纲忙得都忘记了。
由于连续工作,李纲极度疲劳,每天回到宿舍倒头就睡。一段时间下来,李纲的脚伤因为没有得到护理烂得都走不了路,不得不在一个周六请假半天卧床休息。但是,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李纲的电话不断,他就躺在床上处理工作的事情。
“用责任和担当来做好每一件事。”这是李纲当时的工作信条。也正因为李纲敢拼,他在工地上就有了“钢铁侠”的称号。
精益求精,百炼成“纲”
2011年,年仅25岁的李纲被任命为天津依云郡项目总工程师。而作为甲方打开市场的敲门砖项目,质量要求严苛。“如此年轻的项目总工程师,干得好吗?”甲方的质疑传来。
在工程装修施工期间,项目使用加气砌块进行砌筑,甲方要求砌块上下两层之间的灰缝不得超过3毫米,而放置在两层砌块之间的水平墙拉筋直径高度就有8毫米。如何解决多出来的5毫米,一时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
“必须按甲方要求施工!”面对严苛要求,李纲抱定了决心。但过程并不如意,在分包队工人来回换了7拨后,李纲甚至对自己也产生了一丝怀疑。
为找到解决的办法,他带领技术人员收集大量资料,跑到各个工地观摩学习,到砌块厂家走访,找专家论证分析。在与厂家的一次交流中,他偶然得知湖北瓦匠办法多,技术强,李纲仿佛看到了曙光,立即着手引进。在分包到来后,经过大量实验,终于取得突破:就是在砖砌出的平面上切出10毫米的深线槽,将8毫米直径的水平墙拉筋直接镶嵌进线槽中即可,这一简单实用的办法近乎完美地解决了砌筑难题。而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和先进的切槽机器更是顺利保证了施工工期。精益求精,李纲用他的钻劲儿征服了甲方,更征服了无数的技术难题。
率先垂范,纲领提携
2019年3月,李纲赴任南京华能双子座EPC项目指挥长。屹立江边,凝视着身前的泥泞地,即使荣誉载身、百炼成钢的李纲也感到棘手。
长江之滨,构造断裂,溶洞毗连,孤石丛生,可以说是长江沿岸最为复杂的地质环境。李纲反而更加屏气凝神,沉稳干练。他召集“李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研究地质勘探报告,反复研讨可行的方案。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创意交汇,巧妙攻克难题的方案层出不穷。
他提出旋挖钻机预先引孔、成槽机二次精准清槽、三轴搅拌机对槽壁进行加固的多机联合作战方案,突破酷暑、暴风雨、环保管控等多个不可控障碍阻挠,实现91天完成95幅地墙的施工进度,刷新了华东区域超深地连墙施工的新纪录;他从泥浆配置、泥浆循环、泥浆除砂、废浆净化再利用多个角度研究创新,最终提出除砂机除砂—压滤机净化的联合机械使用方法,加快了泥浆的循环,节约了场地,累计减少废浆排放4.3万立方米,为长江的生态保护贡献了央企的担当与智慧;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新式牙轮钻头,辅以“子弹头”钻头、“尖刀头”钻头,参照首次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的BIM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钻交替旋进的桩基施工工艺,一举攻破长江漫滩构造裂隙岩溶地质环境下国内超高层建筑最深的钻孔灌注桩。
建筑长廊丹青客,铁钩银画筑楼宇。从血气方刚,到淬炼成钢,如今带领着团队攻坚创新,他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劳模的涵义:劳模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情,也能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