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各地持续稳步推进。财政部PPP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0月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新入库发布项目106个、投资额1090亿元,环比增加49亿元、上升4.7%。
各地正积极探索PPP模式,带动区域发展提升,支持“两新一重”、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通过严规范、强监管、防风险、抓绩效、高质量,着力推进PPP发展。
理性发展 项目总体稳中有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今年以来全国新入库PPP项目同比有所下降,但管理库项目总体稳中有升,近几个月来逐步回暖。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今年新入库项目877个、投资额14635亿元,同比减少4173亿元、下降22.2%;净入库项目430个、投资额8361亿元,同比减少1732亿元、下降17.2%。
“我们把规范运作作为PPP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严把入库关方面,年初组织各地上报PPP项目开发计划,纳入储备清单。每月两次线上专家审核,疫情期间即报即审,合规即报,入库项目持续增加。”河北省财政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处处长周庆华表示。
据周庆华介绍,河北每年组织两次专家辅导,审核项目1500多项次,提高了在库项目质量,304个项目规范落地,落地率70.4%,可撬动社会资本4743亿元。209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额3672亿元,开工率69.3%。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PPP项目入库和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要求,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超过10%。
据悉,近期各地均已完成本年度PPP综合信息平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据更新工作。截至10月中旬,全国2661个有PPP项目在库的行政区中,2632个行政区PPP项目合同期内各年度财政承受能力指标值均未超10%红线,总体处于安全区间。
支持重点项目 “两新一重”成投资热点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各地在发展PPP中,把服务好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两新一重”项目成为PPP投资热点。统计显示,10月份,新入库“两新一重”项目83个,投资额785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72%;净入库项目57个、投资额354亿元;签约落地项目53个、投资额631亿元;开工建设项目61个、投资额1429亿元。
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10月份,贫困县PPP项目新入库17个、投资额162亿元,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净入库PPP项目5个、投资额减少100亿元,签约落地项目15个、投资额5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0个、投资额204亿元。
生态环保也是PPP项目的重点领域。公共交通、供排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可再生能源、林业、旅游等多个领域PPP项目都具有支持污染防治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化的作用。
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累计有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5729个、投资额5.5万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3794个、投资额3.7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份,新入库项目66个、投资额576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52.8%。
政策监管 规范化发展趋势
PPP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方式,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在库项目数净增量前五位是江西67个、辽宁56个、河南50个、广西49个、广东47个;在库项目投资额净增量前五位是云南2041亿元、山西841亿元、四川824亿元、江西691亿元、天津637亿元。
“在县域和乡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完善当地公共服务的时候,需要有创新的机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PPP项目就是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专家应盛说。
“发展城乡区域协调类PPP项目,有利于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伙人李炜说。
PPP的规范发展,要着眼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县域推动PPP,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更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做好县域PPP,应从政府治理层面做长远打算,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永祥认为。
有业内人士预测,明年起,中国的PPP开始全面进入理性发展新阶段以后,与PPP发展相关的政策监管的稳定性、法律法规的针对性、金融工具的适应性、信用体系的保障性和市场发育的成熟性,都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