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营造

铮铮“铁骨”,架起胶州湾畔“定海神针”

——中建二局二公司青岛维多利亚湾项目攻坚记

□杨成龙

在青岛胶州湾西侧,稳稳当当矗立着两座平均高度可达175米的超高层住宅楼,这两座建筑与周遭常规高度的群楼相映成趣,被誉为“维多利亚湾畔的双星”。但少有人知,它根植于围海造陆形成的地基之上,还要承受常年的海风,建造工艺极具挑战,“双星闪耀”的背后充满了波折。

“3号楼建筑高度196米。要想让大楼稳稳建起来,必须为主楼墙体和梁体内安装型钢骨架。”一通测算过后,中建二局二公司青岛维湾项目总工程师贺亮脑袋发了懵。经测算,这栋楼需要的型钢总重达1000多吨,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这得有“通天的本领”才能吊装上去。

如果采用汽车吊,至少需要100吨汽车吊才能拿下,但施工成本将大大提高。如果不能解决吊装和焊接的问题,工程就无法进行,贺亮一连多日愁眉不展。

“必须得继续优化钢板设计,压减吊装重量!”贺亮当机立断,带领攻坚小组,埋头进行钢板设计优化工作。可刚刚开始分解任务,攻坚小组就遇到了难题。一根L型边柱型钢的重量就可达10.6吨,受限于层高,实在是无法再压减重量了,可不降又不行,怎么办?

越是困难,就越能激起攻坚斗志。贺亮明白,这个时候需要他拼尽全力了。一支支铅笔在他的手下消磨殆尽,一个个方案提出又被推翻。在无数个深夜的激情讨论研究中,贺亮带领团队成功地将L型型钢拆分为2块I型型钢,并独立设置翼缘彻底断开连接点,拆分重量降低至5.4吨,小于塔吊起吊重量,1000多吨型钢便被分解为2号楼11节、3号楼17节,型钢超重问题被完美化解。

重量超限这个难题刚一解决,又一道新的难题摆在了贺亮面前。维湾项目地处胶州湾与黄海交接的鹅颈处,强烈的海风会让超高层建筑产生巨大的摆动幅度,导致型钢倾斜,安装难度极大。

埋起头,继续干。又是几个难忘的深夜鏖战,贺亮和他的团队反复论证、交叉实验,最终确定采用拉缆风绳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大面吊装定位和角度确定,侧面采用临时固定耳板穿孔并紧固螺栓。千斤顶进行细部校核微调,最后再从型钢四个方向采用全站仪进行垂直度校核,几番艰辛努力,型钢安装垂直度分毫不差。贺亮和他的团队长舒了一口气,但新的挑战仍在继续。

为了增加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设计院在型钢表面设计了大量高度一致的钢珠栓钉,数量达到了惊人的82000个。每个栓钉与型钢表面都需采用“全熔透二氧化碳保护焊”全数进行焊接,焊缝必须饱满、焊接层数不能超过8层,总偏差不得超过2毫米。一连串的工艺要求不断挑战着团队的勇气。

“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要心里有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团队里出现的畏难情绪,贺亮高声说道。随之,“两提一保”措施应运而生。提前生产、提前加工、保证进场,以最少的时间完成加工工作,提高焊接数量。同时,他聘请多名持有一级焊工证的高级焊工提前进行焊接培训交底,过程管控保证焊接质量。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100%超声波无损探伤,并出具试验报告。最终,全部焊缝质量无一缺陷。

从第一单15.39亿元的合同额,到现在已逾100亿元。如今, “双星”闪耀在胶州湾畔,不断“建”证项目以现场循环市场的光辉历程。中建二局二公司维多利亚湾项目部以敢于拼搏的攻坚精神,不断克服海岸线施工的种种难题,以一个又一个优质履约赢得了业主的信赖与市场的认可。

2020-12-24 ——中建二局二公司青岛维多利亚湾项目攻坚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190.html 1 3 铮铮“铁骨”,架起胶州湾畔“定海神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