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敏
从上海工业系统的传统“冶建铁军”,成长为服务城市更新升级的综合性、规模型产业集团,多年来,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以“建设,使城市更美好;发展,让百姓更幸福”为使命,在一次次“跨界”的转型中,企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
日前,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董事长谈德勤就“十三五”前后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十四五”的新目标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十三五”期间,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取得了哪些历史性的突破?
谈德勤:第一,创新了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和迭代更新,是我们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和踏实轨迹。2016年,我们以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了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此举标志着我们从相对单一的建筑施工业务,向建筑业为主,适度多元的发展方向迈出了步伐;从相对局限于上海的概念和区域,转向了全国性企业。
第二,基本形成了建筑主业、适度多元、有机组合的框架。其中,在市政工程领域,由我们投资建设的银川黄河大桥已进入鲁班奖行列,开辟了集团建设特大型市政工程的新纪元。在城市更新领域,承建的南昌新建区旧城改造项目在开工时是全国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历经多年建设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居住区,是江西省的“三看”工程(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为重现景德镇“中国瓷都”的风采,承建的景德镇陶溪川项目(一期)和景德镇陶机厂改造项目(二期),作为典型的城市更新、老工业厂区转型项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还亲临项目现场视察,给予项目建设以高度评价。此外,还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包括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文化和旅游扶贫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工程“四川丹棱国家乡村公园项目”;建成后,对废弃煤矿区实现治理改造和再利用的太原植物园项目;跳出了“千园一面”局限的浙江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项目;以及传承客家文化、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的广东省重点项目,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等。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中,我们的“适度多元”功不可没,设计咨询、环境科技、新材料装饰工艺、生态园林景观、建材集采和配送等发挥了组合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进入绿地控股集团的15年里,年均复合增长率方面,营业收入达到29%,利润总额高于营业收入增长达到33%;净资产收益率翻了4倍。“十三五”期间,归母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提升,5年平均值接近30%,是加入绿地控股前的7倍,高于建筑业同类企业的同期水平,公司的发展从量变上升到质变,广大员工也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记者: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请问集团在“十三五”践行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谈德勤:在企业的传承发展中,我们曾肩负各方重托,担当国家使命,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援疆项目建设中无私奉献。在实施产业迭代的过程中,我们主动向优秀企业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走在产业发展前列,脚踏实地践行与实现企业的理念宗旨与理想使命:“建设,使城市更美好;发展,让百姓更幸福。”具体到“十三五”的发展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理念一:不忘初心。这不是喊口号,而是有着我们特定的内涵。远到1959年企业创建时,我们就确立了担当好“冶建铁军”的初心,近到2004年混改完成时,我们把绿地的“服务国家发展,满足百姓所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正是在这初心的驱动下,我们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在“十三五”期间续写着企业的发展史。(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