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以传承创新,持续驱动企业发展

(上接第1版)

理念二:用户满意。这是评价工作业绩的根本标准。项目要建成用户满意工程,设计、物业等服务类单位要让用户感受到温度。同时,我们的用户满意是大概念的含义,延伸到公司内部,就是产业链上游的服务要让下游满意。

理念三:传承创新。公司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各种体制和机制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我们采取扬弃的态度,既保留积累下来的精华,又与时俱进充实新的内容。进入到“十三五”,我们继续秉承“三严两讲”(严肃、严谨、严格,讲求责任、讲求效率)这样的老传统,同时又要求大家紧盯装配式、绿色施工、BIM、新基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力争有新的作为。

理念四: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多技术多专业的组合集成创新+工艺创新+工匠精神”融为一体,做到市场面更宽、业务链更长、技术含量更高、产业综合能力更强。

理念五:以奋斗者为本。按照高效精干、强企富民的宗旨,给奋斗者更多的关爱和激励,为奋斗者搭建更加宽广的事业平台,对长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奋斗者,我们还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职后关爱的措施。

记者:从传统的冶金工程领域拓展到如今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新市场,请问企业为了这一次次的“跨界”做了哪些准备?

谈德勤:“跨界”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有着强烈的市场意识,企业要做强做大,绝不能只有“一招鲜”,而是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一招演化成两招、三招,这几个招数之间既有“跨界”,又有关联,类似现在常说的“组合拳”。

最早的“跨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金山石化项目,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但我们已经走出了计划经济中的冶金工程界限。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跨界”幅度也越来越大,在上海和一些地区的标志性工程中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进入“十三五”后,我们一方面巩固原有的冶金工程市场,特别是在宝武集团的湛江钢铁基地、德盛不锈钢项目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向生态建设与治理、环境科技等领域不断挺进和“跨界”,2021年中国花博会土壤改良修复专项工程等都是我们“跨界”后的成果。

我们积极推动“跨界”,主要有四点原因:一、“跨界”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提前做好准备的战略;二、“跨界”是为了能更好、更多、更全面地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三、“跨界”更有利于优化企业的业务结构,使之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也更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发展;四、“跨界”过程,是孵化、培育新技术、创建业务新增长板块的有效手段。通过适度多元使原来建筑板块的“一业独大”,演化为多产业的“大合唱”。为使“跨界”成功,我们首先从内部挖潜,整合已有资源,提炼、提升、扩大;其次是引进人才、团队,并购吸纳相关优质企业,通过导入外部优质资源促成“跨界”见效。对“跨界”的产业,我们还在资金、人才、内部项目实施安排等方面都给予了最佳政策、最优激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的“跨界”也顺应了绿地控股集团的发展大势。绿地控股集团从提出大基建战略的概念,到今年绿地大基建集团正式运作,并在绿地控股集团内形成房地产和大基建两个支柱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宏阔的视野和行动来发展企业,由此,“跨界”也成为必然。

记者:“十三五”期间企业推出的《建筑特强行动计划》具体指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

谈德勤:我们在发挥企业综合优势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企业向建筑特强目标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强”。

一是要求自己站在更强的高度去竞争、去合作、去服务,与各方达成共赢。

二是绿地大基建产业的崛起,要求所有成员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在中国建筑业界的头部企业中有更大的影响力、话语权。

三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在成长和强大起来,倒逼我们必须快速提升。

四是打造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行业中持续地保持领先。

在推出《建筑特强行动计划》的同时,我们出台并实施了《关于推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完善了《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等制度,努力做到管理进步和技术进步同频共振。

通过实施《建筑特强行动计划》和其它配套措施,我们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了较大收获,企业的综合管理能级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囊括了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白玉兰奖等在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国家和上海的所有最高奖项,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金杯公司等一系列荣誉。

记者:进入“十四五”后,企业还将在哪些方面“大展拳脚”?

谈德勤:进入“十四五”,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虚心向优秀企业学习,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第一,紧扣国家和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科学做好公司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继续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按照绿地大基建的要求,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复合增长率水平。在聚焦建筑主业同时,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上规模、提效益、优机制、防风险”方针,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为达成上述目标,在2021-2023年间,将重点实施产业迭代、市场攻坚、混改深化、科技赋能、管理提升等五大专项行动计划。

第二,进一步融入绿地大基建集团的发展蓝图,当仁不让,争当主力军的角色,全面助力绿地大基建集团实现跻身行业前列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有优势特色,在项目建设方面展现更大的作为。

第三,紧扣拓展市场、用户满意这个“牛鼻子”。通过3~5年发展,在新签合同中将基建项目所占比例,提高到50%以上;EPC、BOT、EPC+O等新模式、新业态项目占比,力争翻一番;企业运营质量和能力大幅提升,总承包与多专业相得益彰,同步提升,进一步凸显竞争力和产业优势。

第四,高度关注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以公司的特色优势深度参与“两新一重”建设。在扩展市场,建设更多用户满意工程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能级。

第五,深化混改,迭代重塑,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基本实现在重点区域的布局与组团,并在主要专业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达成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将推出:区域化深耕、科技化提升、集约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等行动计划。

第六,技术引领,带动项目管理提升及公司总体实力提升。在“十四五”发展中,逐步形成在专业领域的完善科研组织和科研体系,推动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装配式、钢结构、新材料、系统化城市更新升级、生态环境科技与研发等领域取得一批行业领先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国家级工艺工法和行业标准,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直属企业,使科技贯穿于企业经营、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七,提高信息化应用及管理水平。以建立和运行企业自有高效集成信息系统为主要抓手,使信息化工作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应用深度、提高协同效率、控制流程风险、凸显数据价值,将大数据形成生产力。

第八,高度关注宏观形势对建筑行业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及时研判、及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行稳致远,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合作各方互利共赢,实现“建设,使城市更美好;发展,让百姓更幸福”的理想与使命。

2020-12-28 徐敏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213.html 1 3 以传承创新,持续驱动企业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