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空间、文化的构成要素,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美好的建筑浸润人的心灵,提升城市形象;丑陋的建筑则破坏人的视野、破坏城市风貌。2020年度第十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结果近日出炉,广州融创大剧院、长白山天地度假酒店等公共建筑上榜。这些建筑,要么存在过度拜金、简单克隆、盲目抄袭等老毛病,要么冒出了资本对公共空间支配权的滥用、呈现出“平庸之丑”等新问题。
“选美”容易“评丑”难。这项由网站牵头、大众投票、专家评审的“评丑”活动,一办就是十一届,各方的毅力、勇气和热情都值得称道。评定建筑物的美丑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在这方面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的共识,但每一年的榜单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公共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榜单的发布,也是推动各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益契机。
比如,“象形建筑”多年来一直饱受诟病,但外形与铜钱、酒瓶、神仙、乒乓球拍、小提琴等高度相仿的公共建筑还是不断涌现。再比如,在本土的文化环境、自然地貌、生活空间里,生硬地“插入”一幢(片)欧陆经典建筑的克隆版,每每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不三不四。类似的公共建筑“作品”,年年榜上有、年年换“马甲”。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公共建筑更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品,理应符合公共审美的趣味。公共建筑如果建造得不伦不类,不仅会让同时代的人们感到扎眼,还会让几代人感到扎心。正因此,一幢公共建筑从设计、建造到落成、投用,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精心构思、精准呈现和精致雕琢,相关机构的全面审查、审慎批复和严格验收。作为公共建筑的服务主体,公众也应当以适当方式加入进来,他们的“非专业”声音也应受到重视。
丑陋建筑各有各的丑,但背后都有把关不力的身影。有时候,专业的规划和设计机构有可能因为想“创新”而捣鼓出一些新奇作品,有的作品未必能够为当时、当地的多数人所接受,这样的作品可以交给时间来评价。有的建筑设计方案决策机制还不完善,早在建筑项目立项、投资可研阶段,可能已经埋下了丑陋建筑的“种子”。但更多时候,负责审核、拍板、监督之责的领导干部,对于主要公共建筑乃至于城乡建筑风貌,事实上发挥着“把关人”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审美趣味,往往会在把关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统一设计店招、改造城乡风貌中屡现“低级失误”,以及丑陋建筑的涌现,都暴露少数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明显短板。着力强化各级“把关人”的美学素养、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尤显迫切。
建设美丽中国,既要美在整体,也要靓在局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必然也是优化生态、美化城乡、做精局部、提升细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减少乃至于杜绝各种丑陋建筑出现,还要在彰显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增强个性色彩等方面下大功夫。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任何一处都牵动全盘,关乎周边的生态环境、整体和谐等,因此不能想建就建。主管部门应负起相关监管责任,对建设项目应该进行把关,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建筑应禁止其实施。
另外,大型地标性建筑,则应该有更加严格的审批,以求有效预防地方“拍脑袋”的建设方案。此外,还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在建筑动工前,首先搭建简易模型,放置在项目建设地,审视与周边环境、风格是否和谐,民众能够充分地提出建议,最后再根据各方反应决定是否实施项目,绝不应忽视民间智慧。鲁班自古在民间,只有充分听取民意,科学把握建筑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