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敢驱“拦路虎” 善啃“硬骨头”

——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建设纪实

□杨景霜 田志革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因为有了桥,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不再拥堵;因为有了桥,公铁各行其道通行便捷安全;因为有了桥,经济得以发展百姓幸福满满……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的愿景即将成为现实。一年多来,承担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一标段施工任务的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二公司哈牡项目部,面对工程战线长、安全风险高、工期紧迫、桥类繁多、疫情影响等“拦路虎”和“硬骨头”,全体参战职工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用执着与智慧、敬业与奉献诠释了责任和担当,开启工程“加速度”,施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严控管理 安全至上

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的既有线铁路怎么施工?安全质量如何管控?由该项目承建的哈牡电气化改造项目通过严把先行关、重点关、整改关,实现连续5年既有线安全施工。

该工程位于繁忙的滨绥铁路干线,标段全长148公里,需要上跨下穿桥涵、房屋及站舍等结构物140余个,安全风险高。项目部积极组织教育培训,把住安全先行关。“先培训、后上岗”是该项目既有线施工遵循的前提,项目部通过“讲、练、考、评”,对进场人员进行电气化铁路施工安全知识等五项考试,做到岗前培训全覆盖。同时,项目部严格管控,把住安全重点关。遍地开花的完全既有线施工,安全风险无处不在,令人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他们对标段内的84处桥涵结构物施工现场实施“硬隔离”;对87台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施工机械实施了“一人一机一防护”;对跨既有线架梁及桥面系等施工严防死守。5年来,项目部先后进行三级以上既有线封锁施工1400余次,均实现零事故;他们坚持对重难点工程的每道工序和施工环节的安全检查不放过,作业前,凡是没有经过“三检”认证的一律不准作业;对重点督导施工过程中遗留的未解难题和安全质量问题跟踪问效。5年来,项目部先后查处高空作业防护措施不完备,大型机械设备进场未报验,D型梁螺栓老化等事故隐患190余件,罚款32万元,解决了“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顽疾,实现了项目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QC成果 摘铜夺银

项目部QC小组编制的《加强现场安全管控降低安全隐患率》攻关成果,分别获得2019年度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类成果奖和黑龙江省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该研究成果源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境内的哈牡电气化铁路改造项目——滨绥铁路K9果园街公铁立交桥工程。该桥全长1001.8米,其中第12孔跨越既有滨绥和香东两条电气化铁路,处于哈环铁路枢纽地段,行车密度大、施工场地狭小、地下光电缆纵横交错、安全风险居高不下,直接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备受关注。

2018年6月,由田志革、张兴威、郑文跃等八人组成的项目部QC攻关小组,确立了《加强现场安全管控降低安全隐患率》为目标的研究课题,重点强化日常安全管控、文明施工,争创安全标准化工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工程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要因确认、制定对策、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12个环节的专项攻关。研究课题人员采取了加大标准化作业管控和奖惩力度的举措,完善了《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手册》简化安全交底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形成清单化管理,开展防火、防洪应急演练等。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施工安全隐患率降至2.8%,实现了安全有序可控、持续稳定的攻关目标。特别是QC小组将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中,创新安全交底清单化管理,现场作业人员可随时随地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全交底内容一览无余,将昔日长篇大论的安全交底,精炼为“三言两语”通俗语言,既简明易记又便于理解消化,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认可和一线作业人员的热捧。为此,多次受到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建设管理部的表扬,并在项目现场召开观摩会推广了该做法。

施工创新 “三项之最”

2019年8月8日12时50分,经过160分钟的冒雨奋战,长44.05米、重98.5吨的钢珩梁,跨越7条铁路既有线、5条电力机车接触网稳稳落在钢结构支座上。至此,哈牡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滨绥线K40+580人行天桥架梁施工告捷。此举创造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跨越电力机车接触网架设钢珩梁施工的“三项之最”,即跨线最多、梁体最重、难度最大。

该人行天桥地处滨绥铁路阿城火车站北场,既是铁路运输的咽喉要道,又是市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备受各方关注。项目部在铁路三级转二级连续160分钟的封锁施工中,克服了跨越既有线和接触网作业安全风险高、吊装跨度大、作业面狭窄、风雨交加气候多变等重重困难,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关运输站段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先后召开三次施工例会,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和科学优化,调集了600吨、500吨和350吨全地面起重机各一台,并提前进行了吊车站位,地基承载力和钢结构探伤试验;同时制定了周密的架梁专项施工方案、作业流程图和应急预案;对各工序及作业环节进行定人、定岗、定责,对施工技术标准和安全质量进行详细交底。参战人员各尽其责,严格执行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确保了人行天桥吊装施工的顺利完成,为今后同类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技术改进 再添殊荣

项目部编制的《上跨铁路营业线构筑物施工技术》研究成果,实现了跨越既有铁路架梁施工技术的新突破,荣获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项目三等奖。

该项目承建的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一标段全长148公里,新建的46座公跨铁立交桥、15座人行天桥及3座旅客天桥施工,跨越运输繁忙的滨绥铁路干线,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风险高,作业面狭小,施工条件差,点多线长成本投入大。面对各种困难,项目总工程师赵海涛率领技术团队,对跨线架梁方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和专题攻关。

他们针对原设计架梁方案采用的双导梁架桥机施工占地面积大、跨线架梁安全风险高的实际,结合标段内不同桥梁的结构形式和现场环境,并统筹考虑工期、成本及跨线孔架梁二级线路封锁施工安全等因素,通过现场调查、研讨分析、方案优化和专家论证等,提出了采用“机械设备便于转场、准备工序简洁、施工占地面积较小”的重型液压吊车架梁施工方案,并跟踪指导架梁施工全过程。先后摸索总结出《等距双吊法》《跨线双吊法》和《多吊倒钩组合架梁法》等施工方法,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其中,滨绥线K40人行天桥架梁施工,创造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管内跨电力机车接触网架设钢珩梁,施工跨线最多、梁体最重、难度最大的3项“之最”。尚志、玉泉火车站大跨度旅客天桥的顶升施工,开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之先河。

目前,哈牡铁路电气化平改立工程已经完成了35座上跨公铁立交桥、15座人行天桥及3座旅客天桥的跨线架梁和顶升施工;先后进行三级以上线路封锁施工1400余次,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零延误的目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今后跨既有线架梁施工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021-02-04 ——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建设纪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724.html 1 3 敢驱“拦路虎” 善啃“硬骨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