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的郁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中铁广州局桥梁公司的建设者,在修建南玉铁路百合郁江特大桥的过程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开工一年来,在同期进行的三座郁江大桥的施工中,因为安全优质按期完成了阶段性的施工任务,多次荣获第一名的佳绩,得到业主赞扬。施工上能获得连环胜利,郁江边的水陆空“三剑客”功不可没,它们是“四新”应用的成果“三代表”。
这座百合郁江特大桥为钢混混合梁斜拉桥,桥长61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双线无砟轨道桥,是南玉铁路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存在着多个需要科技攻关的难点,从一进场就开始了。
“三剑客”中的第一位:绿色膜袋混凝土护坡工艺。大桥的P4号主墩基础一部分在岸边,一部分在水中。为了主墩的基础施工能进行,就必须筑个“岛”。该项目总工程师郑贤超指着岛边护坡面的绿色膜袋说:“对于筑岛坡面的防护,我们原来采用土袋装非渗水土在岛体迎水面人工码放的方式,必要时使用木桩、钢板打出河床进行加固,以避免水土流失导致岛体不稳及土体流失污染水质。”他说,P4号主墩在岸上的部分处于浅覆盖层地区,在水上的部分处于深水区,在深水区的迎水面人工码砌土袋难度大,钢板、木桩打入岩层技术要求高,而且深水区的土袋码砌错缝难以控制,土体流失程度也会较严重,岛体的稳定无法得到保证,给后期在筑岛面上的钻孔与主墩承台施工也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风险。应用的“膜袋混凝土护坡工艺”,膜袋土工布采用290克/平方米机织绿色复合布,在工厂进行整片制作。制作完成后直接摊铺在筑岛坡面上;混凝土灌注入膜袋土工布后,整个膜袋可通过混凝土自重迅速密贴于筑岛坡面上,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整个坡面整体性好,防冲刷能力强,能有效减少因土体流失造成对河流的污染;膜袋混凝土灌注完成后通过抛填片石的方式反压坡脚,减少坡脚土体流失。整个施工过程,机械化程度高,人工投入量小,且不用在岩层开槽插入钢板增加坡面稳定性,增强了护坡抗冲刷及整体稳定性,呈现了工期时间短,安全和材料成本投入较小的显著特点。
“三剑客”中的第二位:锁口钢管桩围堰。P4主墩的基础施工,原方案是下双壁钢围堰再进行。但是,双壁钢围堰用钢量较大,加工周期长,且使用完成后只能进行水下切割,材料回收利用率低,而且它的自身刚度较小,周转损耗较大。怎么办?项目部最终采用了CO型锁扣钢管桩围堰形式,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充分地利用了钢管圆形截面的受力特点,简化了结构。同时安装速度快,止水效果更好,加工周期短,增强了围堰的锚固强度及整体稳定性,无需对岩面进行水下爆破开槽作业;在使用完成后可多次倒用,材料回收利用率高。
“三剑客”中的第三位:空中一体化的墩身模板支架。在引桥墩身的高空作业中,看不到传统钢管搭成的脚手架。过去使用的那种脚手架让站在上面的作业人员,就是挂了安全带,也有不安全感,发生高坠的事故概率高,而且影响现场的文明施工,显得杂乱而低端,拆除时风险也高。于是,项目部采用了墩身模板支架一体化技术,就是在模板设计时,利用墩柱模板的主背楞上预留螺栓孔安装型钢排架,形成人员作业或少量机具及物料节段快速存放平台,然后在模板的型钢排架上铺设平台,安装定制的围栏;它的工作平台在模板厂一次加工,安装拆卸方便,可以重复利用。同时墩身支架一体化作业加快了模板的周转效率,大大提高了墩身施工速度;模板排架作为模板安装和拆除的操作平台使用,同时也作为下一节墩身钢筋安装的支撑体系,其结构与墩身模板采用螺栓固定,无须底部支撑,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墩身模板背楞上,不受地形限制,随墩身模板拼装成型或拆除倒用。
该项目的多数施工人员,来自于我国建桥的“王牌军”中铁大桥局,因为企业重组而划入中铁广州局。无论在哪个局,他们不忘初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每个春夏秋冬,经历千锤百炼,在奋斗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