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面对疫情,把“家书”唱给亲人听

□方国俊 陈嘉伦

“爸爸妈妈,疫情反弹了,我要留在工地过年了。很想念你们,也很牵挂,大家要健康平安。”1月25日,员工刘恒宇吉他弹唱的《一封家书》迅速在中交二航局贵阳云城尚品项目微信群内霸屏。

作为天津人,2017年毕业的刘恒宇,已经成为了项目部中坚力量,在这里担任工程设备部副部长。掐指一算,从去年3月初从家乡返回贵阳,到现在已近一年没回家了。

眼瞅着利用国庆节的机会回去一趟,但由于A地块两栋楼进入装饰装修阶段,设备不能停机,他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机会。“国庆单位忙,不回去了,给你和爸寄点贵阳特产!”电话这边,刘恒宇用脸夹着电话,一边处理文件,一边给母亲报平安。

“知道。你也别寄一堆东西,浪费。春节早些请假回来,不知道这疫情会不会反弹。”显然,相比于美食,两位老人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陪在身旁。

今年1月,春节将至,已经做好回家过年准备的刘恒宇却惆怅起来。项目工地大门口,贵阳市白云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组的一封《致广大市民和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格外醒目:非必要不返乡不离黔。希望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居住地和工作地过年……

留在工作地过年的号召在工地上“炸开了锅”。“过年还准备带女朋友回去见父母,给他们一份惊喜。现在说不让回去就不让回。”刘恒宇和大家一样,心里多了一份委屈,他决定找项目负责人邓士贵当面请假,看能否通融。

“爸,今年不回去了,回家路上坐飞机、坐火车都存在风险。项目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不能给武汉添乱。”办公室内同样传来了请假的声音,不同的是,邓士贵却是“请假”不回家。

刘恒宇站在门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他当然知道老邓的故事:去年,邓士贵在1月30日接到单位通知,立即从武汉市蔡甸区驱车1小时赶往火眼实验室建设现场,扛起协调组织的大旗,连续三十天奋战不息。从实验室到方舱医院,他的足迹遍布一个又一个抗疫基础设施。

邓士贵注意到了门口的刘恒宇,让他进来。“小刘,请假?”

“经理,如果您不走,那我也……”刘恒宇有些不知所措,原本一肚子的牢骚,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去年的武汉,大家被关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仅相隔数百米,亲人却无法相见。”邓士贵打开话匣子:“无数人用生命换来了疫情的控制,用短暂的别离换取最伟大的胜利,全体武汉人做好了准备。”

“过年都盼着团圆,如果实在有急事你就回去。”邓士贵放下茶杯:“虽然疫情控制了,但我想对家乡最好的支援就是坚守现场。其实错峰过节也是我们尽责尽孝的一种方式。”

“邓总,听你的。”刘恒宇心中怦然一声,疙瘩解开了。

脚刚踏出办公室门槛,邓士贵却叫住了他,给他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疫情反弹了,过年不回家了。我现在工地上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作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系的文艺骨干,刘恒宇经常用吉他在项目部“小露一手”,而邓士贵让他用项目留守大伙的家书编一首歌,录成视频给家人报平安。

今年41岁的劳务班组电工师傅罗忠来自重庆。“工地上出现用电故障的时候,电工必须第一时间到位。突然决定不回去,就特别想老婆、孩子。以往都是几天一个电话和家里联系,现在几乎每天一个。”

2020年新入职的熊贵川是刘恒宇的徒弟,家在贵州毕节。“师傅,我已经和爸爸妈妈说好,今年过年也不回家。虽然我是本地人,但外省员工都主动留下来,我想自己更应该待在这里。”

在和同事们交流的过程中,一段段“家书”歌词在脑海中闪烁,无数跳跃着的音符在眼前迸发,他拿起心爱的吉他,打开视频,对准了镜头。

“春节过了,疫情好了,春暖花开了。爸爸妈妈,我再回来看你们……”朴实的歌词,流畅的音符,项目部的同事们用唱“家书”歌曲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表达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

2021-02-04 □方国俊 陈嘉伦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726.html 1 3 面对疫情,把“家书”唱给亲人听 /enpproperty-->